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26日电(施宜 林旻煜 严榕清)近年来,随着福州新区(长乐区)的开发建设,建设工程项目纷纷开工,建工领域纠纷案件也随之呈现高发态势。建工案件专业性强、审理难度大,如何准确查明技术事实,成为实现公正裁判的关键。当面对专业壁垒高筑、事实扑朔迷离的建工案件时,法官如何精准“破译”其中奥秘?今年3月以来,长乐法院全省率先创新探索建工领域“技术调查官+”机制,首批涵盖土木、园林、机电等建工领域18名专家披挂上阵,他们洞察细节、厘清真相,为建工案件审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助力攻克建工案件审理“硬骨头” ,优化建工行业营商环境。
小案不小看:专业勘查促和解
“瞧瞧这墙!刷得跟海波浪似的,还敢跟我要钱?没门儿!”业主李女士指着自家刚装修完的客厅墙面,气得声音都在发抖。对面的装修公司老板也不甘示弱,嗓门更高:“我们可是完全按合同来的,你这是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茬!”
一场标的额仅8000元的家庭装修纠纷,愣是让双方剑拔弩张,互不相让。承办法官敏锐察觉,案件症结在于双方对施工质量和标准的认知鸿沟。关键时刻,技术调查官王工登场。他戴上白手套,抄起激光测距仪和靠尺,俯身贴近墙面。手指轻轻划过,“嗒嗒”的测距声在安静的空间里格外清晰。
“这里,”王工指着墙面一处微小的起伏,对装修老板温和但不容置疑地说,“平整度误差超过了3毫米,确实不符合验收规范。”紧接着,他转向焦躁的业主,拿出手机调出施工图解,耐心讲解:“李女士您看,标准是这样的。这点小瑕疵,局部打磨再刷一遍,几百块钱就能搞定。”
没有冰冷的术语堆砌,只有清晰的事实呈现和实用的解决方案。看着王工客观中立、专业细致的样子,听着那通俗易懂的解释,双方当事人紧绷的脸色渐渐缓和,最终在法官和技术调查官的共同努力下,双方握手言和。业主同意支付部分款项,装修公司当场撤诉,一场千元小案,及时化解。
巨资争议点:精准辨析稳判决
法庭的灯光划破沉沉夜幕,已是午夜时分。一场涉及数千万元巨额资金的建工纠纷案件庭审,双方仍在激烈交锋。厚厚的造价鉴定报告成为风暴中心。
“鉴定报告第23页的工程量计算依据在哪里?”“这项单价为何比合同约定高出20%?”双方律师的质询如连珠炮般砸向鉴定人员,现场气氛胶着。
旁听席上,技术调查官黄工目光如炬,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疾驰,记录着每一个争议焦点。这场从下午三点开始的“马拉松式”庭审,他已全程坚守了五个多小时。
庭审结束,硝烟却未散尽。为了彻底厘清核心症结,黄工顾不上休息,立刻和法官、鉴定人员一头扎进办公室。他摊开图纸和资料,指尖精准定位:“您看这里,合同图纸虽然没明确,但后续的工程联系单和签证,就像工程的‘日记本’,清楚说明了这是新增工程量。”针对单价争议,他条分缕析:“合同缺项部分参考市场价合理,但若能补充同期类似项目价格对比表,法庭上就更具说服力,如同证据链条上再拴一道‘保险栓’。”
黄工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和精准的判断,为法官拨开迷雾。最终,法官采纳技术调查官的专业建议,作出判决,双方当事人均服判息诉。
陈年积案困:技术“破冰”解僵局
“法官,这案子拖了三年,再耗下去,我们公司这艘小船真要沉了!”某设备安装公司的负责人声音沙哑,掩不住满面的疲惫。这起涉及工程款、工期、质量等多重争议的疑难案件,涉及多项鉴定内容,历经一审、二审、发回重审,案件如同陷入泥潭,动弹不得。它不仅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更牵扯着几十名农民工兄弟能否按时拿到血汗钱。
僵局之中,技术调查官的身影再次出现。他深入工程现场,踏勘每一个细节,用专业工具丈量、检验、分析,以双方都能理解的“技术语言”,客观剖析争议点,帮助当事人看清自身诉求的合理边界。那些晦涩的图纸、复杂的规范,在他们口中化作清晰的坐标。
基于技术调查官提供的专业意见,法官有的放矢地展开调解,技术事实成为解开双方心结的钥匙,双方就施工整改、进度款支付、违约责任等核心问题达成一致,签署调解协议。一起旷日持久的诉讼圆满化解,司法资源得以释放,当事人的诉累也烟消云散。
从审视千元小案的“波浪墙”,到厘清千万元工程的“造价谜”;从化解现场的“斗气”纠纷,到攻克拖了三年的“疑难积案”,技术调查官深度参与案件调解、提供专业意见、配合现场踏勘等司法实践180余次,推动建工案件启动鉴定同比减少25.8%、平均审理天数同比减少10.31天、鉴定周期缩短至86天。长乐法院将持续探索完善建工领域“技术调查官+”机制,协同建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推进建工领域纠纷案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在执行和解等程序加大机制运用,持续提升技术事实查明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助推完善建工领域“司法审判—行业治理”良性循环,全力护航福州新区(长乐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