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南安法院延伸司法救助服务 赋能困难群众发展

  司法案件的处理结果直接关系到涉案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计与发展。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将防止涉诉贫困贯穿立、审、执各环节,形成有效救助机制,取得较好社会效果。

  主动预警 让救助线索“早发现、早介入”

  南安法院在案件各环节主动筛查风险线索,重点关注当事人是否属于低保户、残疾人、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是否因案件支出巨额医疗费或丧失劳动能力,并第一时间将疑似线索通过南安市“返贫致贫监测”应用场景报送乡村振兴局、乡镇(街道)、村(社区),乡村振兴部门接到线索后,联合村社干部、网格员在3个工作日内上门核查,确定符合致贫返贫条件的人员,为后续精准救助打下基础,形成“法院预警—部门联动—入户核实”闭环机制。

  整合资源 让救助措施“多维度、高效率”

  南安法院针对困难当事人的需求制定“一人一策”的救助方案,将经济救助、费用减免、政策衔接等措施有机结合。在费用减免方面,对经核实确有困难的群众“应免尽免、应缓尽缓”,今年来依法为33件案件当事人缓交、减交、免交诉讼费24.88万元。在经济救助方面,积极向政法委、残联、农业农村局等争取救助金,同时引入“司法救助责任险”,为常规救助覆盖不到的情形补充保障,实现多部门“接力救助”。

  延伸服务 让救助效果“可持续、管长远”

  南安法院实行司法救助“一人一档”管理模式,为每一名受助当事人建立专属档案,详细记录家庭情况、案件影响、救助措施及后续需求,今年来通过上门走访慰问、电话联络关心等方式回访56人次,根据回访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救助力度——对找工作遇挫的当事人,联合人社部门组织就业辅导、联合本地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对住房困难的家庭,协调住建局争取廉租房。此外,还联动各行业志愿者队伍,形成“司法+志愿”的多元帮扶格局,让司法救助从“一次性帮扶”升级为“长效性保障”。(南安法院 林毅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