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内,不再是冰冷的“对峙”,而是充满温情的融洽。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人民法院家事少年审判法庭审理的原告熊某与被告曾某变更儿子抚养权的纠纷案终于尘埃落定。“以后我会多注意孩子的需要,让他在父母的关爱中健康成长。”熊某放下执念,与被告曾某达成共识,双方轮流抚养儿子。彼时,孩子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看着法官的眼神中充满了敬佩与感谢。
这一幕,是龙文法院家事少年审判法庭的日常剪影。在这里,法官以爱为名、以法为基,用十年光阴浇灌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希望之林”。从全国首创的“小苗法庭”到“家庭课堂+”,从社会力量联动到普法宣传贯穿,龙文法院以“审判、帮教、预防”为内核,打造覆盖未成年人成长全域、案件处理全程、保护对象全龄的“融三全·筑青禾”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体系。这不仅是一座用法律与温情托起迷途少年“新生”的桥梁,更为成长中的幼苗青禾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
破茧重塑:法庭里的“温度变革”
走进集“书·树·人”三造型于一体的“小苗法庭”,“向阳而生”的氛围感迎面而来。审判台呈“树苗”造型从被告人视角延伸,两侧旁听席如“托举的双手”,而法官眼中的审判台宛如“人”字形——这一全国首创的设计,将“挽救人生”的司法理念具象为空间语言。自2013年独立建制以来,该法庭还以“书本形”被告人席定义其功能:“这里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新课堂。”
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在涉少刑事、民事、行政审判“三审合一”模式基础上,龙文法院进一步探索出“家庭课堂+”的三重密码:庭前,随案送达《亲子权利义务告知》《未成年人家庭保护提示》,用法律条文唤醒监护责任;庭中,设置法庭亲情教育、家庭课堂教育等环节,通过亲情感化帮助父母反思教育方式;庭后,制定个性化监护帮教计划,帮助失足少年重新回归社会。
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该院已帮助59个濒临破裂的家庭重获新生,197名未成年人抚养纠纷、探视问题得以化解。“法律的刚性约束正化为家庭教育的及时雨,让缺位的爱回归本位。”龙文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庭庭长严淑珍说道。
聚力成塔:织密社会关爱的“暖心网”
“我们要加强监管、教育和引导,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一起农村校园欺凌事件敲响法治警钟,龙文法院以“惩教结合+心理干预+家校共治”三管齐下破题:对施害者依法严惩强化震慑,为受害者定制心理疏导和司法救助双保护,联动妇联干部、心理咨询师、家校力量织密防护网。
从法院“独角戏”到社会“大合唱”,龙文法院主动张开双臂,编织起一张由社会各界力量紧密交织的“暖心网”。选任妇联干部担任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家事及涉少案件,推动“专业陪审+情感疏导”双轨并行,成为法官裁判的“情感智囊”;在法庭外,联动司法局、关工委、团区委等七家单位,成立“家事及涉少纠纷调解工作室”,将矛盾化解端口前移;联合检察院,在企业打造“未成年人教育辅导及就业培训基地”,为7名迷途少年提供宝贵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机会,让他们用劳动的双手重塑尊严与未来。
如今,这张“暖心网”越织越密、越铺越广。龙文法院携手闽南师范大学共建心理服务站,常态化使用沙盘治疗化解33名未成年人心理障碍;一支由法官、教师、社区干部等各界人士组成的“家庭课堂”志愿服务“梦之队”,通过开展50余场巡回讲座,内容从法律知识到心理疏导,从矛盾调解到安全自护,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了3000多颗心灵,将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的种子深植于社区土壤。
同时,该院依托“12355”服务平台,引入社工开展社会观护,为300多名外来工家庭提供着法律、就学、助困的全方位支持,外来工子女犯罪率得以下降27%。
润物有声:法治阳光的“播种机”
“法官,能送我一支‘苗仔’的笔吗?”在龙文法院开放日上,小学生们举着普法漫画争相参与有奖问答。可爱的普法代言人“苗仔”带着文创礼品,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成为法治的“播种者”。此外,20期妙趣横生的普法四格漫画和青少年普法短视频,让法律知识变得轻松易懂;一部聚焦少年审判、直击心灵的微电影《耦》,更是斩获全国法治动漫微电影大奖,让法律的回响在光影中深入人心。
法治宣传阵地在龙文区多点开花、纵深推进。龙文法院在村社建立服务宣传站,在大型企业设立“妇女儿童权益巡回服务点”,让法律咨询和日常普法触手可及。联合教育局,由18位干警化身“法治副校长”,将“开学法治第一课”“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源源不断地送入课堂。21场讲座、近3万份图册,让法治意识在青春校园里蓬勃生长。精心打造的龙文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集教育展厅、心灵驿站、模拟法庭、家庭课堂、亲子活动室于一体,成为沉浸式普法的新天地。
“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更是守护一方社会;每个孩子都是待放的蓓蕾,司法要做的不是修剪,而是悉心培育成长的沃土。”龙文法院分管家事少年审判工作专职委员陈婧怡的话语,道出十年探索的笃定与不懈。在未成年人保护的漫漫长路上,龙文法院将继续以“扶苗”之志,书写着温暖而坚实的高分答卷。(供稿人:龙文法院 严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