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厦门:蓝色引擎 燃动海洋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遥望海洋这片“蔚蓝疆土”,风劲潮涌中蕴藏着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当前,我国已进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聚焦我国东部沿海,厦门作为全国首批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之一,发展蓝色经济潜力巨大,正不断释放创新动能——2021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1645亿元,比增17.1%;海洋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37.32亿元,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74%,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厦门“蓝色经济”崛起。 (王火炎/摄)
厦门“蓝色经济”崛起。 (王火炎/摄)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持续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11月9日,作为2022厦门国际海洋周的重要活动之一,以“蓝色新引擎,高质量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为主题的2022厦门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论坛围绕水产种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邀请专家学者、龙头企业高管等进行演讲交流和对话访谈,思维之光淬炼“蓝色引擎”,燃动厦门海洋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力促“蓝色转型”

  水产种苗业澎湃新动能

  沿海人民以海为田、耕波犁浪,传统渔业正以科技创新为助推器实现现代渔业转型,“蓝色转型”成为世界渔业发展的趋势。实际上,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渔业法,提出“以养为主”的方针,是如今国际社会讨论“蓝色转型”的内核所在。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以“蓝色转型推动水产种业竞争与发展”为题,回顾了水产遗传育种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从遗传和发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重大潜力的五条鱼类精准育种技术路径。论证了“蓝色转型”是世界渔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作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作主旨演讲。

  “渔业养殖更有营养、更加低碳是‘蓝色转型’的重要表现。”桂建芳告诉记者。而“以养为主”的“蓝色转型”离不开遗传要素影响,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以下简称海洋局)深谙此道,今年海洋局锚定前端布局,携手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签约共建厦门海洋生物基因库,预计通过五年建设,争取成为国家级海洋生物遗传资源创新平台。厦门海洋生物基因库的建设将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共享与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基因资源,为包括水产种业在内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新平台。

  在演讲尾声,桂建芳还提到,当前我国食物结构面临从主粮向大食物的转变,不同于“粮食观”意在吃饱,“大食物观”是吃好、吃得安全的体现,“大食物观”对生态更友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延续,而水产种业和水产养殖在“大食物观”引领下,将驶入发展快车道,给世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放眼厦门,二十年如一日开展增殖放流工作,正是践行“大食物观”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例证。过去20年,厦门累计放流种苗超过70亿个单位,增强了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主动性,维护了海洋生态平衡。珍稀的中华白海豚从海面跃起嬉戏,多年不见的长毛对虾、大黄鱼等海捕产品现身市场,厦门海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明显恢复,同时也促进渔业更加可持续发展。

  不仅如此,厦门还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得渔业朝着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厦门市围绕传统渔业升级,脉动水产种业之“芯”,加快推进厦门现代水产种业园区建设,助力水产种苗龙头企业聚焦转型升级和产学研结合,培育了绿盘鲍、杂色鲍、金牡蛎等国家水产种业知名品牌,加快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布局渔港提升改造、高端水产品交易中心、海洋种业等项目。

  涉浅水者得鱼虾,入大海者擒蛟龙。在平台助力、技术赋能下,2021年,厦门水产品总产量达6.96万吨,其中远洋渔业总产量达5.49万吨、产值近4亿元。

  探索“蓝色药库”

  海洋医药研发迈向新阶段

  向海而生,向海问药,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新一轮发展竞争的焦点。

汇盛生物增资扩产项目效果图。(汇盛生物提供)
汇盛生物增资扩产项目效果图。(汇盛生物提供)

  “蓝色药库”释放无限潜力,当前全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年均可比增速超过12%,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清华大学医学部二级教授、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其清认为,“厦门市高质量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在传统海洋产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当下,医药产业作为海洋经济最重要的部分,要推进其更快、更好、更高质量地发展,抓住医药‘牛鼻子’。”

  那么厦门该如何推进海洋医药产业发展的?张其清的回答掷地有声:“研究人员更需要关注如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建平台开始引导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真正地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落地必须保持高度一致性、重复性、批量化。”

  实际上,近年来,厦门一直聚焦科研成果转化探索新发展,不断整合厦门海洋科研力量,推进“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海洋科技福建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并以欧厝、火炬园三期、沙坡尾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为载体,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同时,建设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创新技术孵化中心,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率、研发产出率、成果转化率。

  持续深耕创新的研发者焕发出熠熠光辉,那些经过市场考验的研究成果点缀在厦门海洋生物医药的图谱之间。当记者来到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盛生物)总投资2.3亿元的现代化厂房,厂房建筑边角圆润,通透的玻璃折射着湛蓝天空,该项目作为包括厦门大学、海洋三所等6家单位共同支持的厦门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拓宽汇盛生物的海洋微藻研发、发酵、生产业务。

  走进厂房,高达18米用来发酵藻体的银色不锈钢罐体从一楼通向三楼,破壁机、精炼设备、喷雾塔等依次排开,“藻体从发酵、分子破壁、精炼、干燥等,一共有七道工序,三条生产线所用设备投入9000多万元,皆为国际一流品牌,生产线建成后将能实现全程数字化控制。”汇盛生物总工程师钟惠昌向记者逐一介绍,待到厂房2023年投产后,产能将较现今翻一番,投产后两年内预估产值达5亿元以上。

  汇盛生物扩大产能的战略布局,源自于企业产品专业化的底气。公司拥有从藻体到DHA藻油全流程多项专利,公司主打产品DHA藻油获得美国FDA GRAS认证和欧盟NOVEL FOOD双认证。据了解,DHA藻油能应用到奶粉、液态奶、软胶囊、食用油等多个领域,钟惠昌表示,由于专业和不可替代性,公司的产品定价能比同行高出30%左右,藻粉产品受到伊利、蒙牛、光明乳业集团等行业龙头的应用推广,并生产出国内外首款类母乳的原生DHA牛奶,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的认可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公司将继续瞄准乳业和保健品板块,进一步推动实现规模化发展和全产业链布局。

  作为厦门海洋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汇盛生物的产品愈焕其彩,是海洋局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领域发展的生动缩影。如今,厦门拥有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近50家,今年上半年实现增加值25.97亿元,增长23.57%,氨糖、辅酶Q10、海洋工具酶等生物制品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未来,厦门将以高端生物制药为重要抓手,推动海洋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耕耘“蓝色沃土”

  智慧装备锚定探海新航向

  蔚蓝之海广袤无际,激荡着我国海洋强国的嘹亮强音,如今的海洋强国已不再满足于“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是瞄准国际公共海底的未来战略性资源,如此一来,“走向深海”必须装备先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主任邓子新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主任邓子新发表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潘德炉,他从事卫星海洋遥感研究,是我国海洋遥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开创人之一,他在报告中介绍了海洋蓝碳的作用与潜力,以及我国海洋蓝碳卫星遥感监测产业、在线装备产业和交易信息产品的进展和潜力,为海洋智慧装备布局蓝碳测评提供新思路。

  作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申万秋曾经自主开发船舰载黑匣子、海洋监测雷达等海洋智慧装备系列产品并实现国产替代。论坛上,申万秋探讨了自主研制船舶导航关键设备并实现智能船的解决方案,阐述了面向国家重点领域引进并突破关键技术的实践以及构建中国近海雷达网并向运营服务转型的思考,为海洋智慧装备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申万秋表示,“厦门可以站在国家视角梳理海洋科技领域产业链的短板,并结合自己的优势深耕发展,推动绿色低碳的海洋经济发展,探索并建立院所与企业紧密合作机制,建立行业科技‘大牛’与企业‘结对子’机制。”换言之,企业可以在发展中选择与行业战略科学家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结合形成发展范式。

  如今,研发实力转换成拳头产品落地正在厦门海洋智慧装备发展领域蔚然成风。2020年,全球首艘7500车LNG汽车滚装船交付,填补了我国双燃料大型汽车滚装船自主设计建造技术的空白;今年3月1日,被誉为“全球最适应气候变化和最智能环保的船舶”——维京荣耀号在北欧投入运营……这些由厦船重工承建的船舶,彰显出“厦船造”的实力。

  “厦船造”助力人们挺进广阔深蓝,而海洋科技将为产业发展开拓新视野。“厦门把海洋科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我觉得是非常明智和高瞻远瞩的设想。”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主任邓子新表示,海洋资源的潜力无限大,需要继续联动多学科的力量,向海要资源。

  当前,海洋局正探索搭建多学科联动、产业聚集发展的平台,推进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建设。目前,园区落地了海洋三所翔安基地,梳理出海嘉生物、致善生物、罗普特等七个意愿强、可行性高的产业项目和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集美大学海洋科技产业园和福建水产研究所海西海洋生物资源高效开发工程技术中心等三个创新载体项目及渔港经济区、现代水产种业项目等。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吴国梁展望产业园的发展时表示:“以产业园为抓手,厦门将以前零散发展的海洋领域中小企业汇集到园区里来,进行成片规划和发展,并发挥海洋新兴产业联盟的成员力量联动国内外专家学者,将海洋项目做大做强。”

  由此可见,厦门将不断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促进包括海洋智慧装备等领域在内的产业实现海洋科研成果转换。当前,厦门市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游艇帆船、特种船舶、海洋监测仪器设备、海洋装备仪器设备、膜材料等为主导,上半年实现增加值115.99亿元,增长6.55%。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澎湃浪潮,海洋科技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高歌“蓝色畅想”

  海洋新兴产业擘画新图景

  风起鹭岛,潮涌万象。厦门举办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搭建了一个共商共议海洋产业发展大计的平台,让国家乃至世界深耕海洋新兴产业高精尖领域的专家学者、龙头企业的目光锁定厦门,见证厦门海洋新兴产业的潜力所在。

  过去十年,厦门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创新示范试验区建设,着力发展以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为主的海洋高新战略性新兴产业。

  过去十年,经过平台建设和产业培育,厦门形成海洋龙头企业26家、海洋高技术企业25家、海洋上市企业10家,培育包括海洋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育种等领域共14条产业链。

  过去十年,厦门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10%以上,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为0.5:34.2:65.3,形成了以三产为主导、一、二产协同发展的格局。

  碧海蓝天涌大潮,天宽地阔任驰骋。厦门市将以举办本次论坛为契机,将专家学者的前沿理念、对厦建议磨砺成“蓝色引擎”,从而转化成促进海洋高新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探索形成“机制有保障、产业有创新、资金有来源、平台有突破、空间有拓展”的厦门海洋产业发展模式,让迈向海洋强市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聚集,实现海洋强国作出厦门贡献!(洪鹭燕 佘逸 颜祥子 记者 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