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4月11日电 (黄秋莹)从晨曦初露的清晨,到华灯璀璨的夜晚,再到夜深人静的凌晨,24小时不间断的守护,让泉州市洛江区电力学院集中隔离点充满了温情与爱意。
集中隔离点是处置和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综合防控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隔离点观察的对象是密接人员、次密接人员和其他需要重点管控的人员,这里与病毒的距离,只在方寸之间。然而,总有一些人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重前行。
从“想在前头”到“暖在心间”
3月18日,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上级工作安排,洛江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启动了电力学院医学观察隔离点。接到指挥部指令后,隔离点负责人、区政协三胞经济办副主任苏永招立即组织精干人员成立隔离点工作专班,下设5个职能组(医疗保障组、后勤保障组、信息上报组、安全保卫组、环境保洁组),并对人员进行定岗定责,以“健康管理”为主线,从满足“健康需求、饮食需求、心理需求”三个维度对隔离人员进行温情服务,让每一个被隔离人员都能在隔离点度过安全平稳的医学观察期。
“先把现有的物资分发下去,其他的我来协调。”“工作人员在送餐、保洁方面一定要按照程序章程执行。”由于新成立的集中隔离点人员、物资和基础资料还不完善,到岗之初的工作专班既要督促人员做好量体温、核酸采样工作,又要清点防疫物资,协调联系物资配送……每天电话不离手,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已是常态,但全体防疫工作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迅速形成共同抗疫的强大合力。
想在前、干在前、抢在前,是全体专班人员的工作态度。“由于刚上任,我们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就咨询了其他县市区的一些管控措施和经验帮助完善工作。新的环境需要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学在前总是好的。”苏永招介绍,考虑到隔离人员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会出现一些困扰,专班人员在一开始便联系电信公司开通24小时电话,将电话号码附在隔离人员告知书上。大家轮流负责接听,确保第一时间解答群众问题,满足群众需要。“通过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桥梁,来解决他们的负面情绪和生活所需,尽可能地为他们带去一些关爱。”苏永招说道。
在这里,专班人员既是“联络员”也是“话务员”,还担任“宿管员、师傅”,时刻关注着每一位“住客”的健康状况和生活需求,尽力帮助他们舒缓紧张情绪,解决实际困难,确保隔离点工作平稳有序运行。
用心用情 无微不至 隔离不隔爱
“今天的白米饭有点硬,我们小朋友吃得不多,是否能换一些流食呢?”“小朋友的口味比较挑,能否配些面包和水果?”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隔离点内日常运转中的重要环节,由于隔离人群组成的复杂性,也为隔离点的饮食供应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该隔离点的第一批隔离群众中,共有密接、次密接触人员171人,上至古稀,下到孩童,其中有45名10岁以下的小朋友,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工作人员精心安排个性化的餐食。
针对实际情况,专班成员一起商讨,指定专人负责主动联系幼儿园园长和老师,及时了解小朋友的饮食习惯,并与隔离点送餐的师傅协调、沟通,尽力为这群小朋友“开小灶”,有效改善他们的伙食。“今天中午的海鲜粥太好吃了,我女儿吃得很开心。工作人员对我们提的要求都能很快落实,这让我们很感动,也很感谢!”隔离人员汪女士说道。
“小朋友们都活泼好动,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隔离点的生活,在多方协调后,我们安排了米粉汤、海鲜咸粥等流食,并通过与上级物资组协调,为他们提供了面包和水果,只要他们有需要,我们就尽力满足。”物资保障组的工作人员赖启民介绍道,由于在隔离期间日常活动量小,除了儿童,一些老人的消化功能较差,容易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所以在饮食习惯上也进行了调整,并针对他们的特殊需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服务,为他们送去关爱和温暖。
美术纸、彩笔、跳绳、水晶泥、魔方、跳棋……为了让小朋友的隔离期不枯燥,苏永招通过洛江区政协机关联系志愿者,为隔离点的儿童购买了玩具,准备了礼物。“太惊喜啦。”“谢谢叔叔阿姨的玩具!”……收到礼物的孩子们爱不释手、欢呼雀跃。“将心比心,孩子们在这里待着容易出现不安情绪,希望这些礼物可以在帮助他们平稳度过医学观察期的同时,也感受到温暖。”赖启民说道。
此外,针对女性隔离人员,工作人员还协调后厨师傅煮了红糖姜汤,为他们暖胃驱寒,并提供了女性用品,保障他们的生活所需。“当时走得特别匆忙,很多东西都没有考虑到位,也没有带齐,没想到工作人员都帮我们想到并准备好,真的很暖心也很感谢!”隔离人员宋女士表示。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连日来,洛江区政协多名政协委员及爱心人士为我们隔离点捐赠了冰箱、微波炉、电磁炉、面包、泡面、口罩、卫生用品、玩具等物资,他们用一份份爱心温暖了我们的心,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和鼓励。”苏永招说道。
据悉,在当前全市疫情防控工作进入社会面动态清零阶段,除了接收本区的新冠确诊病例密接、次密接人员,洛江各隔离点还承担了其他县区的接收任务,体现了洛江人的大爱与担当。各点工作人员用心用情当好“联络员”、“话务员”和“宿管员”,让隔离人员安得下心、住得舒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