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湾畔,妈祖文化绵延千年,承载着沿海百姓对平安顺遂的深切祈愿。如今,这份跨越时光的向往,正被精准到小时的气象预警、精细到乡镇级的风险灾害、环环相扣的防御机制赋予新的守护力量。
作为东南沿海气象灾害多发省份,这里如何将千年平安期许转化为可感可及的防灾实效?高质量发展中国行·“从妈祖到MAZU”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实践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循着这份文化脉络而来,寻找的正是这一答案——它藏在海岸线的风浪潮汐里,也映在城乡守护的每一个细节中。

生命安全线:递进式防御 把风险挡在身前
9级大风逼近海岸,884艘乡镇渔船、115艘在册渔船如何安全度过?
在湄洲岛的渔港上空,预警信息通过广播、手机推送、驻村干部通知等多种渠道密集传递,渔船陆续归港停靠,渔民们麻利地固定渔网、加固渔排……
这座拥有约30公里海岸线的海岛,每一次风浪来袭前,气象预警都成为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用‘科学、精准、高效’三个词形容气象早期预警,再贴切不过。”湄洲镇常务副镇长黄春强感慨,“防汛关乎民生。正是这份提前量,让工作有了方向,也让安全多了保障。”
台风应急响应期间,各级气象部门与防汛部门每天开展两次会商,滚动发布台风动态及风雨影响预报。随着台风的不断靠近,递进式开展渔场大风、沿海大风以及降水等预报预警服务,为海上作业船舶撤离及沿海渔排人员转移提供依据。对于台风暴雨影响,及时启动“1262”气象防汛联动机制(提前12小时划定重点防范区域,提前6小时预置救援力量,提前2小时锁定乡镇级高风险灾害点,构建起环环相扣的防御链条),每日四次滚动发布12小时、6小时以及不定时发布2小时精细到乡镇的强降水预报,适时开展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5年7月,台风“丹娜丝”裹挟持续强降雨影响福建,福州在“1262”机制的基础上,增加1小时滚动发布到易涝点的降水预报,递进式服务实战效能充分彰显。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第一时间与市气象部门联合会商,获悉台风影响范围和强度,依据预警信息,8日8时完成所有人员设备预置,10支应急抢险队伍入驻指挥中心随时待命;9时停止文山里新溪河蓄水并提前排空城区139条内河,做好预排预泄。9日8时,启动防涝应急四级响应,依托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靶向处置积水点。“1262”机制深度融入了城市防汛治水的全过程。
“气象早期预警是城市排水防涝的‘侦查先锋’,也是水系调度的‘先导者’,推动防汛治水从被动防御向主动设防、从全域设防向精准施策转型。”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副主任薛裕彬说。
支撑“1262”机制高效运转的,是全省统筹推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福建省气象局重点构建“116”智能数字预报工作体系(即“1个聚焦”,在“准”字上下功夫;“1条主线”,深化智能数字预报改革;“6个维度”,技术、流程、平台、人才、科技和服务六方面协同联动,构建自主发展、全国先进的智能数字预报技术体系)),整合技术、流程、平台、人才、科技、服务六大维度资源。2025年暴雨预警准确率、高级别预警信号提前量、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生产黄金线:全链条赋能 让蓝色经济行稳致远
在福建,海洋渔业早已跳出“出海捕捞”的单一模式,养殖、增殖、加工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气象服务也随之延伸至产业链每一个关键环节。
眼下正是鲍鱼育苗的关键时期。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鲍鱼养殖基地内,140余个标准化养殖池整齐排布,单个池内存栏鲍鱼2万至4万只,池水澄澈间孕育着蓝色产业的希望。
“气象早期预警对水产养殖产业的价值可概括为精准预报、提前防控、减灾增效。”莆田市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农艺师杨建斌表示,温度是陆上育苗的核心制约因素,气象预警可以提前指引育苗场做好控温措施。而暴雨会给陆上育苗场带来水温、盐度、pH值、溶氧等水质理化指标骤变的问题,气象预警能让育苗场提前做好防汛和水质调控准备。

数据见证实效。近5年,福建气象部门累计向30个市县237家海洋渔业单位发布海浪、风暴潮等预警1300多条,向3.3万渔船组推送安全提示2700多万条。霞浦海带晾晒专题服务为养殖户减少损失超1亿元;连江鲍鱼养殖气象风险预警上线“知天气”APP精准覆盖6个重点乡镇;莆田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依托集水文、水质、气象于一体的在线观测系统,搭配电子围栏系统实时推送台风、大雾、风浪等预警和航行提醒信息,守护6.27万亩浅海养殖区的渔排安全。近海养殖台风指数保险气象保障服务在灾后24小时内开具气象证明,助力保险公司精准测算赔付金额,仅台风“格美”后3天内便完成3127万元赔付,帮助养殖户快速重启生产。
面海而生、向海而兴,坚实服务的背后有哪些“硬核科技”?
福建已建成以岸基、海基、空基、天基为重要支撑的海洋立体观测网,由近海海岛站、沿海区域站、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远海浮标、极轨与静止卫星等组成。成立福建省海洋气象台,发展陆地—海洋数值预报模式解释应用技术,开展台风、暴雨、大雾、强对流等海洋高影响天气的机理研究,建立台湾海峡海雾监测预报预警系统,构建海上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指标体系。同时,依托省部共建的海峡数字气象创新研发基地,构建“平台+实验室+实验基地”研发布局,自主研发的福建OTS算法实现海峡区域精细化预报全覆盖,能针对不同场景输出定制产品。
福建37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气象赋能不止于渔业,更延伸至海洋经济多元业态。
在厦门港九节礁,全国首座灯塔气象自动观测站矗立海边,实时更新风速、能见度等数据,逐小时推送格点化预报,据海事部门初步估计,该站的建立有效提升不良天气下通航效率10%;在平潭坛南湾,观星预报产品、“蓝眼泪”概率预报产品以及海天景观旅游气象专报相继推出,特有的天气气候景观从偶然邂逅变成精准可寻。
如今,“1262”递进式气象服务典型案例纳入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品牌“妈祖(MAZU)”向国际推广;福建气象部门研发的所罗门群岛海洋气象灾害解决方案,融入福建在台湾海峡积累的精细化预报技术经验,作为海洋岛屿国家典型案例纳入上海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
福建气象部门以技术创新持续作答“如何筑牢全民早期预警”的时代命题。未来,也将持续为城乡安全、海洋发展,以及全球防灾减灾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作者:丁昕彤 陈志韫
图片:张钤 杨阳 张晟 瞿颖 林熙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