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两根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做成了晾衣杆。晾衣杆不服气地问笛子:“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笛子回答:“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凿、精雕细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比谁过得舒服、比谁享受得多,催生的是无尽的欲望和抱怨。相反,比付出、比担当、比成长,这样的比较,才能比出人生的高度和生命的厚度,化作砥砺前行的勇气与源源不断的能量。
与来时初心比一比。党性修养、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的提升,并非一个可以一劳永逸的过程,不会因党龄增长而自动强化,也不会随职位晋升而自然提高,必须依靠持续不懈的自我锤炼。一旦放松了对标初心的内省,放任自流,便极易偏离轨道,甚至逾越边界。现实中,少数干部规则观念弱化,办事总想寻方便、抄近路;有的在原则面前当“老好人”,将纪律视若无物,肆意妄为;甚至把为民服务的岗位当成个人“寻租”的平台,不断放松自我,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将自己推向违纪违法的深渊。因此,党员干部要时常与来时初心比一比,多看看“来时路”,绷紧“思想弦”、筑牢规矩意识,在为官从政、待人接物上,不仅要熟知规矩、严守规矩,更要勇于维护规矩,做纪律规矩的坚定执行者、自觉维护者和严格监督者,以实际行动捍卫严肃性与权威性。
与先进榜样比一比。榜样,是矗立在时代前沿的精神灯塔,为我们标定了前行方向。袁隆平院士怀揣“禾下乘凉梦”,在大地上书写最饱满丰厚的论文,诠释了何为“国之大者”;张桂梅校长为山区女孩点燃希望的灯盏,用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展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深沉大爱。党员干部要多与先进榜样比一比,看看肩头有没有担当,能不能站出来、冲出去、走前列,能不能担得起、扛得住、干得好。担当,源于对信念的绝对忠诚,心中无私无畏;源于直面荆棘的非凡勇气,敢于蹚水过河;源于破解难题的过硬本领,能够披荆斩棘。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当以榜样为镜、砥砺初心,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信仰、锤炼能力,于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将个人奋斗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与群众期盼比一比。苍天古木,皆深扎其根;奔流大江,必通达其源。我们党的根基、血脉与力量,无不蕴藏在亿万人民之中。党员干部的一切工作,都应与群众期盼作对比,看看方向在哪,看看差距有哪些,看看怎么把每一步走得更坚实有力。在为民造福的道路上,坚决破除“官本位”思想,让双脚站在人民立场上,让身心融入群众之中,乐于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疾苦。光说不做为空谈,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群众“苦水话”,听懂群众“弦外音”,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梳理成“问题清单”,做到不获实情不回头、不破难题不罢手。要汲取群众智慧、积累真知灼见,把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工作落实的“好把式”,把群众“心声”化为由衷的“掌声”,做群众认可和信赖的“贴心人”,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者系福建省龙岩市委组织部组织一科干部 郭素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