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态度不太好,不好意思了。”“问题解决了,以后还是好邻居!”看着眼前握手言和的两家人,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人民法院法官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2024年临近春节之际,家住滨海新城某小区二楼的独居老人陈大爷正在厨房炖汤,“嘀嗒……”几滴水竟然从天花板上滴进汤锅。漏水发生后,陈大爷第一时间联系楼上业主王某,希望其尽快排查漏水位置并进行修补。可王某常年在外,房屋出租给他人,表示房屋漏水系房屋本身质量缺陷,自己亦是受害者。然而,陈大爷认为既然漏水已成无可争辩的事实,王某理应解决问题,于是王某不情不愿地答应陈大爷会进行修补,然而修补进度一拖再拖,历时半年才完成。
修补虽已完成,但由于拖延时间过久,导致陈大爷家的墙体出现问题。“看看这墙,都是水渍,墙都裂开了,你得赔偿我!”“我都花钱修补了,已经仁至义尽了……”在陈大爷提出赔偿9000元的要求后,矛盾彻底爆发。两家人闹得不可开交,陈大爷甚至在王某家门上贴上了“此屋不宜出租”的纸条,物业、社区多次介入协调无果。
眼见两家人要对簿公堂,社区便将这一情况反馈给了罗源法院海滨法庭,希望可以及时化解这起邻里矛盾。
接到社区求助后,海滨法庭迅速启动“和立方”联动解纷机制,联合派出所民警、物业工作人员、社区干部等,在陈大爷家里搭建起“临时议事厅”,对双方开展联合调解工作。
调解伊始,派出所民警仔细查看漏水原因,还原事情经过。法官以类案为例,让陈大爷一家算算成本账。“诉讼的话,损失方面可能需要启动司法鉴定。这个费用就可能高达2万元,远远高于你们现在的诉求……”物业、社区干部也在一旁对各方进行劝解,安抚双方激动的情绪。
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能手”,法官深知熟悉的环境和轻松的氛围能有效降低当事人的对抗情绪。对此,她趁热打铁,以渗水现场的勘察情况为切入点,采取“背对背”调解法,与大家分别“掏心窝子”交流。
“王某,你也看到了陈大爷家里墙上的水渍,换位思考下,如果是你父母家中漏水半年,你会不会着急?”
“陈大爷,赔偿得根据实际损失确定,9000元确实超出了合理范围,退一步不仅能拿到赔偿,还能留住邻里情!”
现场调解后,法官始终保持与双方的沟通,最终双方都秉着做亲邻不做怨邻的想法,愿意各退一步,并且都同意7000元的赔偿款。当赔偿款支付到位后,这场历时半年的漏水风波终于平息了。
这起“汤锅滴水”纠纷的高效化解,正是罗源法院海滨法庭“和立方”联动解纷机制的鲜活实践。该机制以法庭为核心纽带,打破部门壁垒,联动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居委会等多方力量“攥指成拳”,在解纷过程中深度融合法律的刚性约束、调解的柔性温度与基层共治合力,真正将“便民服务站”建在群众“家门口”。
据了解,2025年1—9月,“和立方”已高效介入矛盾纠纷44起,其中13起实现成功化解、31起得到规范引导处理,不仅让纠纷响应速度倍增、解纷成本大幅降低,更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范式。(罗源法院 陈婷、陈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