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蕉城:让非遗在畲乡校园里“活”起来

  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28日电 (黄子煖 吴虹憓)畲歌悠扬,锣鼓铿锵,操场上畲拳矫健,课堂内剪纸生花……走进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校园内,畲歌、畲拳、剪纸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学生们日常学习的生动内容。

  近年来,金涵畲族乡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工程,通过观摩、体验、实践、创编等形式,不断探索适合青少年的非遗传承之路,让沉睡于书页间的畲族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传下去。

  学生们练习畲歌。黄子煖 摄
学生们练习畲歌。黄子煖 摄

  在蕉城区民族实验小学,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模仿畲族“双音”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悠扬旋律。“跟着传承人老师一句一句学唱,感觉畲歌特别有味道,高低声部像山泉一样好听!”一位四年级学生在体验后兴奋地说。近距离感受原生态畲歌的魅力,让孩子们对这项古老艺术的韵律之美和畲族语言的精妙有了真切体会。

  课堂之外,京剧、地方戏曲等传统艺术也纷纷走进金涵畲族乡校园内,在唱腔、身段的体验中,传统艺术的独特韵味悄然浸润孩子们心田。

  畲拳教学。黄子煖 摄
畲拳教学。黄子煖 摄

  如何让“非遗”不仅停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更融入他们的精神成长中?蕉城区民族实验小学率先示范,创编了《畲家百草》《金溪畲韵》《畲娃梦》《闽东畲族革命小故事》等系列德育校本课程,将畲族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从低年级的图文故事、手工操作,延伸至中学阶段对文化历史的深度探讨,让“非遗”成为滋养学生品德的重要源泉。

  文化传承,关键在人才。为提升教学专业性,金涵畲族乡还创新推行“学校教师+校外非遗传承人”的“双师”模式,建立校外非遗传承人数据库,组织校内教师向传承人拜师学艺,实现校内校外“双向奔赴”,确保非遗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畲舞教学。黄子煖 摄
畲舞教学。黄子煖 摄

  如今,畲歌、畲语、畲族剪纸等已是金涵畲族乡校园里的常态化教学内容。每逢“三月三”等畲族传统佳节,校园更化身为文化盛会,畲族体育竞技、畲族美食品尝等活动轮番上演,学生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

  “非遗进校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播种。”金涵畲族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非遗进校园”内涵,通过举办成果展示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方式,促进校际、区域间的互动互鉴,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畲族文化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亮丽文化薪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