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惠安县举行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现场会暨系列签约仪式

  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28日电 为进一步巩固互花米草除治成效,切实维护滨海湿地生态多样性,探索“以碳代偿”修复生态新模式,互花米草除治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现场会、红树林基金会(MCF)合作签约仪式暨“林业碳票+生态司法”合作签约仪式26日下午在惠安县辋川镇辋川码头召开。惠安县政府副县长郭惠卿出席活动并致辞。

  惠安县自然资源局与红树林基金会(MCF)合作签约仪式。
惠安县自然资源局与红树林基金会(MCF)合作签约仪式。

  会上,惠安县资源局通报近年来互花米草除治和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并与深圳市红树林基金会(MCF)就惠安县县域湿地生态修复相关事项签订合作协议;县资源局、公安局、惠安生态环境局、城建集团、法院、检察院就充分发挥各方在保护林业碳汇和助力国家“双碳”行动中的重要作用签署“林业碳票+生态司法”合作框架协议。

  “林业碳票+生态司法”合作签约仪式。
“林业碳票+生态司法”合作签约仪式。

  当天的会议强调:一是把“成果”守牢。互花米草最麻烦的就是“春风吹又生”,要把管护当“长久事”,护林员要增加巡护频次,林业站多运用无人机,县资源局每季度要请专家“体检”,发现复萌的苗,发现一起、拔一起,不留后患。

  二是把“合作”做实。目前已和红树林基金会(MCF)签约,有了技术、人才、经验的支撑,如何让成活率更高、让鸟更多、和旅游结合等,要虚心学,多请教。同时,在“林业碳票+生态司法”方面,责任部门要联动协作,工作变成能卖钱的“生态指标”(碳票),一旦发现破坏环境的情况,能及时通过法律追责、赔偿,让“破坏生态不划算,保护生态有收益”成共识!

  三是把“人气”聚起来。生态保护不是“政府干、群众看”,要让社会各界参与进来。如多设点“生态护林员”岗位,让群众既能干活又能挣钱;多开展“湿地开放日”“观鸟节”,让更多人参与看海、看鸟、吃海鲜;多讲“红树故事”,从“旁观者”变成“守护者”。

  据悉,互花米草曾侵占惠安县滩涂达1929.64亩。近年来,惠安持续开展互花米草除治和红树林生态修复:2022年历时40余天全部完成除治,后续又开展11轮清理,确保动态清零,2023年在林辋溪入海口种植红树林632亩,在净峰营造红树林82亩;2024年在小岞修复营造红树林136亩,2025年在小岞修复营造红树林100亩,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互花米草泛滥到美丽红树林的华丽转身。

  此外,惠安依托县城建集团开展碳中和林碳汇项目,在今年完成泉州市首个应用福建省碳中和方法学的碳汇项目开发,经泉州市林业局备案碳汇核查减排量为99500吨,并在福建省海峡环境资源交易中心登记上线,同时成为首个在泉碳通小程序上线碳汇交易的县,目前已完成碳汇交易10万元,迈出林权改革从生态价值到经济价值有效转化第一步,助力当地低碳绿色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