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八闽e评 | 以“理”通天下:朱熹思想在全球文明对话中的现实性价值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不仅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哲学体系化建构,更以其“理一分殊”“格物致知”“仁为天地之心”等核心命题,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一套兼具伦理深度与宇宙关怀的文明解释系统。今天,当我们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朱熹的思想不应仅存于典籍与祠堂,更应成为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哲学资源。

  “理一分殊”:中华文明的哲学基因

  《朱子大传》的作者,浙江大学束景南教授认为朱熹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学术概念。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这个“理”,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万物运行的规律、道德行为的依据、人心内在的准则。这一思想,不仅是对宇宙秩序的深刻洞察,更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理念的哲学根基。

  在跨文化传播中,“理一分殊”提供了一种超越“文明冲突论”的东方智慧:“理一”是人类共通的价值追求——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分殊”则是不同文明对这些价值的具体实现路径。我们不输出模式,但分享智慧;我们尊重差异,但寻求共识。具象说,如同共赏一轮明月,每个个体都有不同体悟:李白望月思乡,苏轼祈愿团圆,朱熹寄情山水。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人类精神富足的源泉。

  “求仁而得仁”:跨越语言的精神共鸣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此语,道出儒家对道德信念的终极坚守。在朱熹的诠释中,“仁”不仅是人伦之本,更是“天地生物之心”,是个体生命与宇宙秩序的合一。这一精神高度,构成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深层共鸣点。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用“These two men were trying to save their souls, and they succeeded”来转译伯夷叔齐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save their souls”采用了一种“功能类比”的转译策略,而非主张儒家存在“灵魂救赎”之说。然而,这种英语表述让西方读者感知到,有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完成——宁可饿死也不违道义,其精神重量可与“为信仰殉斗”相类比。换言之,他并非重新定义“得仁”,而是为跨文化读者提供一条理解儒家精神高度的路径。

  更值得注意的是,林语堂在参考文献中列出“Cheng Hao, Cheng Yi, Chu Hsi”(程颢、程颐、朱熹),表明他深知苏东坡的精神世界深受理学滋养。朱熹虽未出场,其“理”已在场——理学所构建的道德宇宙观,为士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依据。

  这启示我们:国际传播的深层目标,不是概念的机械对应,而是唤醒对道德信念与精神尊严的共同敬意。“求仁而得仁”的共鸣,不在于语言的相似,而在于价值的相通。当世界不再需要“灵魂救赎”的类比,而能直接理解“求仁而得仁”所承载的“以德代神”之境——那才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平等对话的实现。

  “理”通“礼”——《朱子家礼》: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朱熹撰写的《家礼》至今仍在福建、江西、安徽、湖南等地的宗祠中实践。2017年历史人文纪录片《大儒朱熹》摄制组在湖南土家族桑植彭家祠堂发现,一位102岁的抗战老兵彭长竹,用一生守护这座600年历史的礼制空间。这提醒我们,《朱子家礼》不是抽象条文,而是维系中国家族伦理、代际沟通的文化装置。它通过祭祀、婚丧、冠礼等仪式,将“理”落实为“行”,实现了形而上之理与日常生活之礼的贯通。

  今天,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是:如何让这种“活的传统”在数字时代延续?

  -可将《朱子家礼》转化为现代家庭伦理教育资源;

  -利用数字技术复原武夷精舍讲学场景,打造“数字朱熹”;

  -开发“格物致知”主题研学课程,融入中小学教育;

  -推动“朱子之路”研习营走向国际,吸引海外青年参与。

  欣喜的是,南平市打造的朱子IP、开发“朱子+茶、盏、竹”文创产品,正是这一路径的生动实践。

  以“理”导势,让“理”成为世界听懂中国的声音

  “理”在天地间,“礼”在人伦中。湖南桑植彭氏祠堂是“理”化为“礼”的生动见证;而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虽未直写朱熹,却借“求仁而得仁”之语,将宋代士人精神深处的“理”悄然译向世界。这提醒我们:朱熹的思想,从不只存在于典籍,它既在祠堂的香火里,也在跨文化的翻译中。

  真正的文化自信,在于让人看见:我们不仅有“苏东坡”式的诗意温度,也有“朱熹”的理性深度;既能感性地生活,也能庄严地思考。他的思想不是封闭的教条,而是开放的文明智慧;真正的国际传播,不是输出概念,而是唤醒共鸣。

  正如撰写《朱子的哲学世界》,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教授所倡导的“以理导势”,我们面对全球化这一不可逆之“势”,不应被动顺应,更不应盲目抗拒,而应以“理”为指引,实现对现实的批判与重塑——在经济与技术领域乘势而行,全面融入全球体系;在文化与价值领域以理抗势,守护文明多样性;最终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使全球化进程更趋公正、更有温度。

  当世界在变局中寻找秩序,人类面临多重挑战时,我们不妨以“理”为桥,以“礼”为舟,以“势”为机——让世界看见中国的美,更理解中国的理:在差异中求统一,于变动中守根本,以修身致天下。

  朱子诗云:

  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

  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

  ——《分水铺壁间读赵仲缜留题二十字戏续其后》

  水流无彼此,喻文明之共通;地势有西东,显文化之差异。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正是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的永恒主题,也是朱熹留给今天最深沉的文化遗产。(作者: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邹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