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安溪供电::璀璨灯火耀茶乡 文明之光启新程

  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11日电 (李锦萍 陈明泉)夜幕笼罩,茶乡安溪在璀璨灯火下,城美如画,景色醉人。这幅美丽祥和的图景,是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彰显文明责任留下的一个个闪光印记,是安溪电力人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将蓝图变为了现实。

  作为全国文明单位培育对象,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建立健全“党建+文明创建”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要求,于细微处着眼,于细节处着力,将文明建设工作融入企业发展中谋划,融入日常管理中推进,实现党的组织建设与文明创建“同频共振”,用务实行动书写出文明创建的优异答卷。

  旗帜领航 赋能文明“新引擎”

  面对争创全国文明单位的新征程,动力何来?路径何在?以党建引领把稳航向、激发动能,是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在文明创建道路上始终坚持的方向。

  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党委制定印发了《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三年规划》,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并将文明创建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要点中,细化分解创建测评标准体系39项指标任务,确保创建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

  “我们党员要亮明身份、发挥作用,哪里有创建难点、哪里有群众需求,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公司组织基层党支部开展“我为文明创建献一策”主题党日活动,党员骨干积极建言献策,携手朝着精神文明建设高地“冲锋”,为文明创建注入党建新活力。

  强化党建引领,点燃文明创建“红色引擎”。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牢牢抓住建党百年、建团百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要节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以“三亮三比”、党员测评、“学习‘时代楷模’ 争当‘三零’先锋”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激发党员干部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和干劲。

  涵养新风 绘就文明“同心圆”

  走进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宣传栏滚动播放着党的二十大精神标语,整洁明亮的办公环境,功能齐全的文创中心,醒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烈的文明气息扑面而来,让员工在舒心工作的同时,也接受着文明文化的熏陶。

  “身边同事自创的文明标语更‘走心’,警醒我们要自觉做文明事、当文明人。”2022年3月,公司举办“文明标语我设计”特色活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为着力打造“处处可见文明、人人都讲文明”的创建氛围,公司充分利用内网网站、LED大屏、企业文化展示角等有效载体,将国网企业文化、文明文化、安溪地方文化等三种文化元素融合宣传,累计举办13场次员工喜闻乐见的文明主题活动,拓展文明创建的深度广度,使文明建设主旋律入眼、入脑、入心。

  文明创建漫漫长路上,过程管控是关键,全员参与是保障。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积极构建领导示范,党员干部带头,团员青年带动的工作格局,在环境改善、形象提升、作风锤炼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公司扎实推进“为职工办实事”,落实“三必贺、三必访、三必帮”,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职工技能竞赛、读书征文、“书香国网”等活动,凝聚起员工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共绘文明创建“同心圆”。

  履责实践 传递文明“正能量”

  如何将创建文明单位与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在大局下思量,在探索中前行,围绕政治服务、抢修服务、营销服务、增值服务、志愿服务五位一体,以扎实有效的基层创造力激发文明实践生命力,传递文明“正能量”。

  “以前搬新家要跑好几个地方,一套手续复印好几份。现在方便多了,一趟就能办齐。”10月28日,家住安溪县南坪村的陈女士在凤城镇供电营业厅完成了水、电、气、网、银及村居证明等6项业务办理后“获得感”满满。

  2022年3月份以来,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聚焦群众需求,联合行政服务中心、供水、供气、银行等9家公共服务单位,将营业厅打造成居民家门口的综合服务站。凤城镇供电营业厅作为该公司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成为全市首家落地的“共享营业厅”。

  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依托国网福建电力“双满意”(安溪海丝之光)共产党员服务队和“海丝之光·电网志工”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主动融入各乡镇、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建设,能源服务站建到了家门口、村干部当起了供电政策“宣讲员”、供电网格升级成扶弱济困的“爱心网格”……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落实,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电力先行’行动,成为数十万茶农奔向共同富裕的可靠支撑。”10月20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传习所主任温文溪在受访时对供电企业服务农村民生建设,全力助推乡村振兴表示充分肯定和赞许。

  文明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阶段,国网安溪县供电公司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拓展文明创建内容,健全培育机制,加强动态管理,扩大文明创建影响力和感召力,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