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3月19日电(吴良娟)假货、欺诈、无证经营、卷钱跑路……
各种消费“套路”时常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消费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值此“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一起来看看马尾法院的这两个典型案例吧。
爱美人士擦亮眼,别让美容变“毁容”。
2021年8月13日,原告林女士在被告马尾区某美容养生会馆参加了热玛吉体验项目团购活动,又花费了18000元购买热玛吉项目服务产品,并由美容院工作人员进行了项目操作。2021年8月16日,林女士发现做完热玛吉项目后出现皮肤发痒、损伤等情况,并要求美容院进行处理。但双方未达成一致的处理意见。原告于2022年1月诉至马尾区人民法院,请求被告向原告退还热玛吉项目消费款共计18355元,并向原告赔偿三倍消费款55065元。
经过马尾法院调解,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自愿退回原告美容项目费用18355元,并赔偿20000元给原告。原告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民众对医疗美容需求不断提高,“医美”行业蓬勃发展。医疗美容因具有创伤性、侵入性的诊疗行为特征,且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属于医疗行为的范畴。与日常生活美容相比,实施医美项目的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诊疗资质。目前,医美行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甚至有一些非医美的美容机构缺乏相应资质,却以美容为名行医美之实。作为普通消费者,对“美容”和“医美”之间的界限难以分清,一旦出现问题,轻则皮肤受损,重则“毁容”,甚至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医疗美容服务时应注意:1、选择资质健全的正规医疗美容医院;2、与医院及主诊医生进行沟通交流,核实操作人员的资质和证照;3、使用产品前先查验产品外包装的防伪码进行验证;4、注意留存证据,如出现纠纷,首先固定证据,并向相关行业部门寻求帮助。
“创始会员”有优惠?关门跑路干瞪眼。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2021年9月25日,原告王先生在看到马尾区某游泳健身房发布的健身房宣传单后,支付预付款4180元办理了该健身房的一张会员卡。签订合同时,被告曾向原告承诺健身房将于11月份正式营业,但截至2021年12月1日,原告仍未收到被告任何开业消息。后原告去现场查看,发现店门紧闭,健身房并未正常开门营业。原告向马尾区消费者委员会投诉,双方在调解时,被告称因健身房资金出现问题,无法正常开门营业,并承诺全额向原告退款。但直至约定退款期限届满,被告仍未能依约退还预付款。原告遂向马尾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马尾法院裁判认为,被告在收取预付费用4180元后,理应按约定提供相应的服务,被告至今未能正常开业,致使原告办理健身会员卡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已构成根本违约,故判决解除双方合同,同时被告退还原告4180元。
法官说法:从最初的办卡、买劵,到如今的各类付费会员、充值满减,“先交费后消费”的预付式消费模式如今大行其道。预付卡通常有折扣优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可是预付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不属于即时结清的现货交易,实践中常会使得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承担较大的交易风险,会出现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形。如有的经营者提供的商品与样品不符合,以次充好;有的经营者在收取预付金后,携款“跑路”等,其带来的法律纠纷和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
消费者在与经营者签订预付合同时,要充分了解经营者的经营时间、运营情况、财务情况、服务口碑等;而且要在签订书面合同时要明确注明包括提供的商品名称、规格、型号以及接受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等。同时要及时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如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