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2月18日电 晋江市磁灶镇有中国陶瓷重镇的美誉,2021年7月位于该镇的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入列世界遗产点,最近,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又入选福建第七批省级非遗名录。“世遗”“非遗”落户在家门口,磁灶镇表示将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并借助“世遗”“非遗”双优势,全力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磁灶窑址入列世界遗产点,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是一件非常骄傲和令人振奋的喜事大事,接下来,我们将举全镇之力,并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全力抓好保护和传承工作”磁灶镇副镇长乔莉梦介绍,磁灶镇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

在保护方面,得益于上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指导和帮助,磁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制定了严格有力的保护方案。在全市率先成立镇级文物管理委员会,形成市、镇、村、文物管理员的四级文物管理网络,将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延伸到一线,发动村居力量,动员群众自觉保护文物,组建成立“磁灶窑”志愿讲解员队伍。全力守护好千年窑址和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使磁灶窑得以原真性、活态性保护。
在传承方面,秉持“活态传承”理念,目前磁灶正通过传承梯队建设、强化传承传播阵地、推进陶艺进校园和建设传习所、策划项目“走出去”等多举措,推动磁灶窑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据了解,具体实践中,磁灶注重整合各特色村庄的有利空间,在岭畔村建设陶瓷文创工作室、陶艺体验基地和磁灶传统陶瓷民间收藏馆,持续面向社会义务开展传统制陶工艺教学活动;在苏垵村建设苏垵“黑茶古”传承体验馆;在金交椅山窑址的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设立“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携手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设立“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传习所设立陶艺课,注重策划有关“磁灶窑”文化主题的参观、体验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参与。多处传承传播场馆实现传承传播活动常态化,已发展成为学校学生的研学基地、社会单位开展主题活动的主流阵地。
磁灶镇文体服务科科长李玲玲坦言,随着磁灶窑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来探密、参观的市民、游客逐渐增多。他们发现市民、游客除了对磁灶窑址的文化感兴趣外,对与磁灶窑址紧密相关的陶瓷烧制技艺的体验、以及陶瓷纪念品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游客来了,我们不仅让他们有看的、有玩的,走的时候也要有‘带’的,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获得感”。

近日,“探密磁灶窑址 寻访世遗文明”晋江市主题“福”文化活动在泉州世遗点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举办。活动以“福”文化、“世遗泉州”为主题,以亲子研学营的形式开放。设置了磁灶窑陶艺、掌中木偶、剪纸、花灯、南音等一系列非遗文化体验项目,吸引200多人参加、体验。据了解,接下去磁灶镇将依托泉州世遗点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建设磁灶窑研学基地,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体验为研学主体内容,结合闽南非遗的剪纸、花灯、木偶、南音等的体验和展示,推出磁灶窑研学线路;开发“世遗泉州”、磁灶窑文旅产品、城市伴手礼等。目前已有“磁灶陶制夜壶”“闽南茶文化小风炉”等产品获评晋江市伴手礼。
“我们将进一步对接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陶艺大师,发挥传承队伍的力量,结合市场需求,开发不同定位的伴手礼,满足游客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同时,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做大做响磁灶陶瓷文化品牌,为磁灶文旅产业的发展赋能。”乔莉梦表示。
政府的努力与良苦用心,让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人、从业者们兴奋不已。出生在陶瓷世家的吴小清,是磁灶窑“磁灶陶瓷雕塑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兴奋地告诉记者,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是他们工作最大的动力。目前,他开发设计生产的闽南滴水兽系列、屋脊兽系列、红砖茶盘等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及消费者的青睐。
吴小清介绍说,他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想要更突出磁灶窑的代表性和特色,打造小而精、富有文化内涵和符合消费需求的功能性卫浴产品、茶盘系列等。
吴小清的想法与镇领导的构想不谋而合,乔莉梦介绍,包括磁灶窑址在内,晋江有三处世遗点。但融入其元素城市的伴手礼产品却不多,也很单一。接下来,他们将借助“世遗”“非遗”双优势,发挥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优势,与陶艺大师们探讨研发以展现“世遗泉州”“晋江城市心意”相关的文创产品,让游客及消费者在磁灶窑址一处便可实现泉州世遗的全游览和要素的全掌握,让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活”起来、传下去,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