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30日电《〈福州古厝〉序》中提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作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承办地,福州立足古厝特色,以“世遗大会”为契机,将福州古厝的影响力与城市发展机遇紧密结合。闽都古建筑是福州历史文化的实证,福州市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喜迎世遗大会,走进闽都文化”系列报道,邀请福州本地专家学者讲述福州故事,传递闽都文化。今天推出第二篇,敬请持续关注。
《八面飘香福州茶》
作者:李治莹
在秋日柔柔晨光、缕缕和风中,沏上一壶既有果香又有花香的福州花茶,抿上一口,油然想起两度出任福州太守的北宋茶学家蔡襄的名句:“好茶争相品,盖因品质珍。”诗人所言极是。福州茶风自古鼎盛,千百年绵延至今,我久居于这福天福地的花茶故乡,甚是福气。看眼前茶杯里袅袅升腾的花茶香气,又从记忆之海中荡出一小朵浪花:半个多世纪前,家父从橱柜里取出一盒茶,开启后,一时间满屋皆香;家父笑眯眯地一个深呼吸,乐陶陶地说,香呀,福州来的呢……那年月,我还只是个少年,却烙上了福州的茶忒香这么个印象。后来,数十年辗转在福州,常常品福州的茶,茶香也就香了个悠长。
大中国的一个“茶”字,在高天阔地风采了千年,武夷山大红袍在天涯海角“红”了千年,福州的花茶则在天南地北“香”了千年。说千年,又岂止千年?悠悠岁月,韶华春秋,百年千载的福州,何时断了这茶香?回望历史上的福州,多少茶农在周边的山山岭岭上广为植茶,又有多少能工巧匠精于制茶。早在唐代,福州茶人就在茶行业上制作出精品名茶。唐代陆羽的《茶经》,就多次提及福州的“方山茶”,而方山就是今日的闽侯尚干镇。据史料称,从唐朝始,帝王们都喜欢福州的方山露芽茶,进贡朝廷的茶中还有福州的蜡面茶。天祐二年(905),唐哀帝向福建宣布停贡橄榄子诏书中有这一句:“每年但供进蜡面茶外,不要进奉橄榄子,永为常例。”蜡面茶应该就是用鼓山半岩茶加工而成的一种团茶。《小草斋诗话》言道:“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旧人评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半岩茶产在福州鼓山喝水岩附近的茶园里,许是傍岩石而生的茶叶,生命力强盛了,也就特别有茶味。相传是闽王王审知十分重视福州茶的生产,屡屡把罪犯集中到鼓山种茶,由涌泉寺僧人负责监管。犯人多了,还把种茶面积扩至鼓岭的茶洋一带,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鼓山半岩茶,贵为贡茶中的上品。
中国是茶的故乡,福州则是花茶的故乡。早在清咸丰年间,榕城内外的山岭上就广为种植好茶;采摘后在烘青绿茶内加入桂花、玫瑰、茉莉花、玉兰花、柚子花等,让花香裹茶。或许是茉莉花叶色翠绿、花色洁白、香味浓厚,人见人爱,时闻时香,制茶人多以此花入茶。年深日久了,饮茶人就以茉莉花茶作为福州茶的代表,念念于怀,品赏于心。据福州花茶行家言,单是茉莉花茶,就有明前绿、银毫、春风茉莉花茶等十几种。但凡喜饮花茶者大多好于茉莉花茶,因其条索紧细匀整、花香浓烈而鲜灵持久、汤色黄绿明亮、茶汤醇厚显香、叶底嫩匀柔软、滋味醇厚鲜爽而高看一等。
嫩绿的茶叶绽开于春雨中,得天地之气;高洁的茉莉花绽放于艳阳下,取明朗之光。茶叶有翠绿之美,茉莉花更有洁白之美,美美与共,凝聚为有独特色香味的茉莉花茶,再以鼓山清泉水沸腾后冲泡之,上善之茶矣。据文献记载,福州茉莉花茶的源头可追溯至2000年前的汉代。把茉莉花香与茶香交织在一起,是福州人的一种发明、一种智慧的创造。2014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理事会和研讨会上,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至名归呢!
据史料载,福州于明朝清代、特别是咸丰年间就大批量制作花茶,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业已鼎盛,年产花茶数十万担。专业制作花茶的茶厂和经营花茶的茶商,遍布福州城的东南西北。因世人钟情于花茶,福州茶商大户层出迭现,如福胜春、庆春、建春等茶行,在当时曾名声鼎沸。
在那年代,一座并不阔大的福州城,就拥有近百家的花茶厂店。花茶茶香八闽的同时,也香出了大江南北,再香飘海角天涯。常年输出的花茶不少于20万担,1929年高达35万担。茉莉花盛产之季,日达2万担。花茶的输出之所以长盛不衰,得益于福州陆路与海路的通达。流芳清幽的花茶借港口穿江越海,畅销于南洋和欧美等40多个国家,其数量占全国出口量的一半以上。
鸦片战争后,作为中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不仅守望着本土的花茶出口,且还担当起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市的茶胚,舟车以至成群结队的骡马,一路风雨阳光地从四面八方运抵福州港,窨花加工后再转口海运至域外。至于本省各地,特别是闽北各县的茶叶、武夷大红袍等名茶的输送,更是义不容辞。福州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各地名茶聚散的福地。在年年岁岁的输送过程中,茶与茶的互相交流甚至相互引种,应是一种常情。福州鼓山涌泉寺立有一方清代留下的石碑,碑文中就提及这里那里相连、此茶彼茶皆香之内容。这也印证了福州作为知名港口,广纳各地香茶,从而互为借鉴、互补长短以求出彩之历史。从福州市博物馆展出的画面,可在视觉中还原那段历史,借以印证当时福州茶和闽省各地的茶输出海外的盛况。在那个年代,的确是相当令人震撼的。码头上,茶叶堆如山高、铺似茶毯;搬运装船人在码头和船之间往返穿梭;启航时,万船齐发、千帆竞逐、百舸争流,宏伟之气势排山倒海,蔚为壮观。
福州自古茶香浩荡,以“茶”为名的地方甚多,比方靠近我蜗居的杨桥中路上,有一大片称为茶园山新村的民居,当年我女儿就读的茶园山小学也坐落其中。或许古时此地就是一座茶山,想必山不会太高,丘陵式的,却方圆百亩,青幽幽一大片,绿茵茵一整座山。邻近火车北站有一片民居称茶园新村,必是古时的一方茶园,倘若那块地与茶无关,“茶园”二字断不会天长地久地延续下来。台江方向南起洋头口、北至南门兜的茶亭街,明代就是福州的南郊,有关茶的典故就多了。说是有一位僧人化缘为南来北往的路人建一凉亭,且烹茶施舍。后来,此地成为上任、赶考、驿递之要道,久而久之,竟然茶肆林立,还建起茶亭庵。年复一年,因茶馆茶店众多,便渐渐地形成了一条街,街两旁木屋毗连、店铺鳞次栉比。据说,旧时还有座茶亭桥,东侧有“一团轩”、西侧有“若春”,都是知名茶馆。看看,故事叠起的茶亭街,千百年来就如此茶香四溢,何等令人向往?又说在清朝的时候,而今靠近东街口的省府路,人们叫的是“茶厅”。再转转福州当今晋安区福新东路的茶会、茶园路……由此可见,在福州城以“茶”相称的地名知多少?又顾名思义,古古今今的福州茶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福州人喜好那一口茶,无论笑谈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抑或是迫于养家糊口的挑夫苦力,茶是不能少的。只是饮茶的地点不同,饮法也各不相同。文人贵胄落座的是三坊七巷、上下杭,或是雅致的各方茶亭。饮的是小杯,或以青瓷小盏品茗,以示文雅、矜持。而出大力、流大汗的做活务工之人,则在码头上、闽江边、渠边地头,围着木桶里的茶水,端起大碗舀上一碗,仰起脖子一饮而尽。甚至以水瓢打上茶,咕咕噜地猛喝,既消渴又解乏,大呼快哉。福州人喝大碗茶时用什么配茶呢?要么是橄榄光饼,要么什么都不要,一碗花茶入喉,便也谈笑风生了。福州市博物馆展出的古代茶具,大多为碗,那一个个弥漫着古时风云的茶碗,或许就盛过一碗又一碗的香茶水,畅怀过一位又一位的福州先人?
福州人看重那一壶壶茶。历史上福州人喝茶和在温泉里泡汤是并重的。去泡汤时捎带上一小撮茉莉花茶,在汤头泡得脸红耳赤、浑身热气腾腾之时,歇息在躺椅上,一口口抿着清香之茶,虽然不是神仙却快活得赛过神仙。在旧时,有福气的福州人喜在茶摊、泡汤、讲书场、十番音乐会上饮茶。一手茶、一手扇,眼瞧台上,双耳倾听,摇头晃脑地得意。还有念念于怀的茶摊。据史料记载,昔日的福州城,于东街口、三坊七巷一带都设有茶摊。在茶摊内,无贵贱之分,官人与平民共福,打工者和文化人同坐,曲艺表演或吟诗赋词并举。与茶结缘的福州人,认为茶也能治病,比方说解酒化浊之类,就把去药铺买药,说成去买茶。当时的药店也就附和人们的喜好,在店里摆设个茶壶,且还正儿八经地卖茶,把自己的药店雅称为茶店。福州人茶之情结,就如此这般千百年地交织在一起。我是闽西客家人,小时候得个风寒感冒什么的,大人们便说去“点茶”,话语中把“点茶”二字说得格外柔和,得病的人听了,似乎要喝的是香茶,并不是苦涩涩的药,所以没有半点的恐惧感。客家人面对病患者说点茶,化痛苦为吉祥,与福州人生了病去“买茶”,含义是一样的。
福州城区的茶风茶韵飘逸于茶楼酒肆、千家万户,绵延千载。而似乎呼唤一声听得清,伸出手也仿佛摸得着的周边各县各地,也都各有茶香,且还精品层出。
福清西部的东张镇,有座海拔1200多米的岚湖山,因山高多云雾,缭绕出翠绿绿的茶山。高山出好茶,让经济发达、城乡大美的福清锦上添花。后来,许是为了与祈梦名山石竹山结缘,妙在其中地衍生出“石竹梦茶”,同样脍炙人口于世。福清镜洋镇仙井岩一带,还有一片千百亩的有机茶基地,茶山与春夏秋冬各自随同季节绽放的樱花、银杏、紫薇、桂花、紫玉兰等同山共岭,让仙井岩产出的茶别有妙韵。长乐近在市区西侧的泮野村,尖峰山麓与首石山遥相呼应,又因上洞江、下洞江在村前交汇,故有“泮野水两头涨”之称。村前双江碧水、玉带环腰,村后峰峦高耸、群山起伏,在这么一个风景这边独好之地,天赐一片野生茶树林。制茶方家以此制作出香气浓郁、滋味甜爽的红茶,在中国茶业学会举办的“中华杯”全国名优茶比赛中收获一等奖,一举成名了。再有玉田、罗联两乡镇于半个多世纪前开垦种植的数万亩茶园,所采摘的茶叶也都各有其香。
连江县历史上拥有十几处颇具规模的茶山,分布于长龙、丹阳等各乡镇。特别是素有“云上茶乡”美誉的长龙镇,因座座茶山山高雾重,也就云雾山中频出名茶了。长龙镇400多年的种茶史,研制出一种“鹿池茶”,此茶因外形浑圆光滑、银灰色泽、香气持久而知名于海内外。早在一个多世纪前,鹿池绿茶就喜获国际巴拿马银奖,在后来的100多年中,又先后在国内外多次得奖。罗源知名度甚高的“七境茶”,有不少的典故。就一个茶名,也有其解。据传,古时罗源以“境”划分村庄,七境也就是程洋、长弯、施灞、西竹、延洋、寿桥、洪洋等7个村的合称。五六百米的海拔,有恰到好处的温度、不可多得的原生植被,茂林修竹围裹着茶园,让原本香高、口爽、色翠,俗称为罗源绿、罗源尖子的好茶,就以“七境茶”享盛名于世。出自于罗源中房镇沙坂村的“榕春早”,因为是春天里最早抽芽的,阳春三月初就可面市,市场先机非它莫属。
森林覆盖率76.8%的永泰县,早已成为省城福州的后花园,后花园里茶叶丰盛,令人欢欣鼓舞。该县县域地势高峻,乡村深处特别是山岭之上,缭绕着如梦如幻的云雾。放眼山间,缓坡绵延,崖隙土壤深厚且肥沃,茶树在此蓬勃,似乎理所当然。不无夸张地说,永泰无乡不种茶。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地域,涵盖全县20多个乡镇。正因为茶产业长盛不衰,永泰矢志为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茶产业撩开面纱,把距今有800多年历史的“姬岩茶”和有300多年历史的“藤山茶”产业,呈于大千世界。还在同安镇占柄村卢峰茶园举办春茶开采节,把古老的祭茶仪式与传统的采茶舞、喊山歌也都亮了出去。
闽清西南部边远的上莲乡街中村,名为街中却根本无街,高高在上,千米海拔,群山耸立,洁净的空气沁人心脾。如此地利,茶园里的茶树自当流芳吐翠,以此茶叶制作出的水仙、肉桂、梅占、百瑞香等,也就叫人击掌。
大福州地区,四面八方都可闻茶香,就连仅有200多平方公里的马尾区,同样在寸土寸金的地上种茶。作为福州的水上门户、军商要港,曾有一批又一批的各国商人或海员登岸,大多喜好一口中国茶。于是,早年的马尾茶农就以此“天时地利人和”种茶,不种则已,种就种好。茶农们选择与石鼓名山屴崱峰对峙的双溪里一片山上精耕植茶,伫立此山,眼前有茶之青翠油绿,眺远则见海之浩瀚,胜地矣。产出的茶,大多供给国外茶商或来自天南地北的海员,但凡获得者,通常都会说自己得到了福州茶。据传因此山上种的茶,多为外国人所取,沾了洋气,茶农们就把那片茶山称作“茶洋山”。
……
福州与周边的各种茶,犹似茶叶之万花筒,转过来花影缤纷,转过去色彩斑斓,是一方琳琅满目的茶世界。当时的福州花茶,如同一圆明月居中,周边各地的茶,又仿佛月亮之旁的星星,闪闪烁烁,众星拱月,景象大美。大福州地区的茶,千百年种下的茶树,根深而叶茂,千百年后的今天,在老茶树上摘新叶,叶叶都饱含着千百年的晨雾暮露,养人呵!沏一壶茶,在缥缈的茶雾上,回望千百年,意象中的那情那景,迷蒙迷离,亦真亦幻。
品着手中的福州茶,回首展望福州的茶,千思万绪。在秋日悠然的阳光中,又回味年少时家父从橱柜内取茶时说的那一句:香呀,福州来的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