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八闽e评 | 让驻村“助”出长效

  驻村力量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干部驻村,不能满足于解决个别或局部问题,而要善于从具体案例中发现共性难题,做到“解剖一只麻雀,解决一类问题”,实现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提升。帮扶的关键不在于简单的资金、物资输送,而在于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优化政策制定水平,让驻村“助”出长效。

  干部驻村,本质上是搭建政策与基层之间的桥梁,既要传递温度,也要传递方法。群众对驻村干部的期待是具体而现实的,他们既看重干部是否有务实亲民的态度,更关注能否带来资源与发展机遇。现实中,一些驻村干部回应这些期待的方式,往往倾向于眼前“看得见的帮扶”,比如修一条路、搞一次募捐,或调动所属资源,为自己联系的村镇“开小灶”。这些做法固然能缓解一时之困,却未必能培育长久之效。“输血”不如“造血”,驻村工作的意义,不在于“给予”本身,而在于能否激发出基层内在活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能不能拿出“看得远的帮扶”,关键在于能不能看得真、看得深。驻村,最忌做“手电筒式”的干部,只照见自己眼前的一小块光斑,便以为看到了全部。对于灯光之外的角落,既缺乏主动探寻的意识,也没有深度洞察的思维。如此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摸不到基层的真情况,更不用谈摸清潜在问题与深层次矛盾。驻村调研,应像一次“全息扫描”,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既听群众怎么说,更能听懂“弦外之音”,既能掌握问题清单,又能“拔出萝卜带出泥”,把脉症结所在。

  驻村,先要当好“学习者”,才有可能当好“答卷人”。基层是智慧的“源头活水”,只有从中汲取养分,锤炼出洞察本质的思维,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的浅表化,系统地解决问题。反之,若只做几件“眼前好事”,未能触及根本,实质上还是一种担当的缺位。回应群众期盼,光靠资源倾斜是走不远的。驻村工作要见长效,关键得从“帮眼前”转向“谋长远”。驻村干部所要做的,不是简单给钱给物,而是要深入“挖病根”、精准“开药方”,帮村里建强班子、培育产业、引进技术,交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单,为他们栽下永不离开的“摇钱树”。(福建省龙岩市委组织部 郭素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