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八闽e评 | 文化活水润八闽 乡村振兴绘新卷

  田野间,宋江阵恢宏开场,引来喝彩不绝;古厝里,高甲戏与现代艺术对话,焕发全新魅力;山水间,研学团队与当地村民互动,笑声此起彼伏……行走在今日的福建乡村,处处能感受到文化带来的蓬勃生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正是这“魂”之所系。近年来,福建立足深厚底蕴,以创新举措引文化“活水”润泽乡野,一幅兼具文化底蕴与发展活力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八闽大地徐徐铺展。

  乡村文化的振兴,并非另起炉灶,关键在于唤醒沉睡的资源。福建的创新之处,在于让古老的民俗与闲置的空间一同“活”了起来。在泉州晋江,复原后的“国宝级”民俗“宋江阵”与“农文体旅”模式结合,在“五一”期间吸引游客超4万人次;龙岩连城四堡镇的雕版印刷、南安岑兜的高甲戏,也通过沉浸式体验、田园戏剧节等形式,从技艺传承变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场景。与此同时,废弃公厕、边角地块也被赋予新生。安溪金谷村的艺术公园、龙岩遍布乡村的“文化会客厅”、三明岩前的“乡间艺术馆”,无一不是“变废为宝”的典范。这些改造,不仅美了“面子”,更实了“里子”,让村民在家门口拥有了精神栖息地。

  文化不仅要丰富精神生活,更要赋能产业发展。三明尤溪的“知青文化园”、泰宁梅口的“艺术研学”、龙岩武平的“竹文化”产业链,都是将文化记忆、生态禀赋转化为特色产业的成功探索。文化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促进人才、资本等资源向乡村流动,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文化浸润非一日之功,还需稳定、长效的机制保障。泉州构建的政策保障、社会参与等“四位一体”的惠民机制,通过数千场街头艺术、百姓舞台活动和遍布乡镇的“乡村书房”等设施,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三明推行的“文化特派员”等人才下沉机制,为乡村培育“带不走”的本土文化力量;尤溪桂峰村则将传统家风融入村规民约,以文化理念引导行为规范,为乡村治理注入精神支撑。

  文化是乡村厚重的底色,更是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当古老民俗邂逅现代创意,当闲置空间焕发文化生机,福建乡村正以文化之力铸造振兴之魂。展望未来,尽管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文化项目同质化等挑战,但随着乡村振兴各项举措的深化、村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及社会力量的持续参与,八闽乡村必将在振兴道路上,谱写出更具自信与活力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