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31日电(叶艺琳)“老龄化不是问题,不适应才是问题。”31日在福州举行的首届海峡养老产业博览会上,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首席专家梁春晓直言老龄社会的“不适应”与“新挑战”,并结合中国老龄化“超级化+复杂化”的双重特征,提出以跨界融合创新激活老龄产业潜力,构建全龄包容的理想老龄社会。

作为两岸养老产业交流的重要平台,首届海峡养老产业博览会以“福享乐龄银发未来”为主题,吸引约300家海峡两岸企业、机构、公益组织参展参与。在福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20.0%)的背景下,梁春晓的主题演讲聚焦“老龄社会新特征与产业创新方向”,引发参会者广泛共鸣。
“中国正经历从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的深刻转型,老龄化本身不是问题,社会体系的‘不适应’才是核心挑战。”梁春晓指出,中国老龄化呈现“四超”特征: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早阶段、超稳结构。2070年前,中国都将是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在2054年后将长期稳定在34%左右的高位老龄化水平。同时,老龄化与城市化、数字化同步共振形成“复杂老龄化”,带来代际数字鸿沟、城乡与区域分布不均等突出问题。
演讲中,梁春晓强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深远影响。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户均人口从1982年的4.41人降至2020年的2.62人,大家庭逐渐向小家庭、单身家庭、空巢家庭转变,传统家庭养老体系的基础正在改变,社会化养老成为必然趋势。而未来十年,我国每年将新增超2000万55后、60后“新老人”,这一群体养老观念显著转变,经济条件相对富裕,催生了多元银发新需求。
“60岁以上不等于养老,80%的老年人可自立开启‘第三人生’。”梁春晓提出,当前仅约17%的老年人处于半失能状态、3%处于失能状态需要专业照护,其余80%的健康老年人仍有创造价值、参与社会的需求。针对基础设施、财富保障、照护体系、人力资源等八大领域的“不适应”问题,梁春晓建议,老龄产业发展需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跨界融合,重点布局适老化改造、产品用品、照护服务、文旅教娱、科技研发等十大核心领域。

在产业创新实践层面,梁春晓列举了“物业+养老”“家政+养老”“时间银行”“乡村养老”“结伴养老”等已验证的创新模式。他表示,老龄产业应依托数字化、AI、生命科技等技术创新,以及长护险等制度创新,打造信息共享、社交联动的产业平台,同时关注失智、失独、高龄独居等特殊群体的照护需求,推动形成多元包容的养老服务体系。
“理想的老龄社会,是人人不为老龄而焦虑的社会。”梁春晓在演讲结尾强调,老龄产业是理想老龄社会的经济基础,需以智能化技术与共享化文化为支撑,覆盖生产、交易、生活全场景,最终构建全龄包容、多元共享、智能创新的社会生态。
据悉,本届博览会将持续至11月2日,期间还将举办银发经济主题活动、开展案例分享与圆桌对话、行业报告发布等系列活动,为两岸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