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3日电 (黄吉祥)连日来,两场聚焦智能制造的特色活动在华侨大学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接力上演,一场为从业者“充电”,机器人智能雕刻精准起舞,勾勒出石材的细腻纹路;一场为青少年“播种”,孩子们围着石粉3D打印机惊呼,看粉末在科技魔力下渐成栩栩如生的模型……让科技的力量在海丝名城的产业土壤与童心世界里同步生长。
前沿培训“硬核”开讲,筑牢产业升级基石
7月21日至23日,由福建省机械工程学会、华侨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华侨大学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机器人智能制造培训班如期开课。

主办方邀请涵盖工业设计、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或资深工程师,围绕数字化三维建模、机器人智能加工编程、立体石雕智能雕刻加工实践等“硬核”内容展开授课。20余名来自石材、制造行业的从业者和高校的学生齐聚一堂,深入学习知识和技能。
培训室内,学员们认真聆听《数字雕刻艺术:传统与科技的融合创新》《机器人在建筑、艺术与设计中的应用》《工业机器人基础知识》课程。实践课上,学员们在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软件编程实操:从模型处理到程序优化,指尖在键盘上跳跃,屏幕上的虚拟模型逐渐转化为机械臂的精准动作。
机器人智能加工技术正是当下石材产业高端化转型的“刚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让学员们的知识和技能更接地气,技改升级也更有底气。
作为石材产业大市,南安对智能制造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此次培训特别融入石材加工场景,机器人智能雕刻等技术的实操演练,精准对接了当地石材产业从“传统切割”向“智能定制”升级的现实需求,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技术动能。
主办方介绍,“我们就是想通过手把手教学,让前沿技术真正走进产业一线,为南安乃至泉州的智能制造产业培育实用型人才。”
科普点亮童心,共筑科学家精神
7月22日,实验室里的热闹劲儿又添了几分童趣。当天,“科普点亮童心∙共筑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迎来30名来自水头中心小学和泽潭小学的青少年,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探秘之旅”就此展开,王福增副教授、黄吉祥高级实验师和陆文千主任担任本次科普活动讲解员。

在立体石雕智能加工区,黄老师结合机械臂实时雕刻加工与南安籍名人叶飞将军、奥运冠军李发彬和黄东萍雕像,以及机器人模型和黑悟空等文创产品,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机器人赋能立体石雕的魅力;机器人切磨抛一体化系统提前进行模型优化布局,采用切磨抛一体化技术从源头上最大化利用石材,减少资源浪费。同时,黄老师将工业机器人比作“砖石”,工程师用“砖石”可以构建不同的建筑物,鼓励孩子们用好各种“工具”进行学习。
在水刀拼花加工区,黄老师向孩子们展示智能排版和镶嵌技术,实现边角料向艺术拼花变废为宝的逆袭,进一步提升石材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

在文创产品区,陆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如何发挥想象力,将南安的特色文化利用UV打印技术以及水刀拼花工艺画在石头上,做出精美文创产品,成为外地旅客了解南安、宣传南安的独特名片。
在绿色文创展示区,陆老师介绍了研究院如何将加工石材产生的废弃石粉变为原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做成各式精美的文创产品的事例,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早早地种在孩子们心中。
“科学家精神”互动课堂同样精彩。王老师以李四光先生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奉献一生的爱国精神为主题。通过科学家小故事、趣味问答,引导孩子们积极思考,从李四光先生的故事中汲取力量,立志要像他一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让他们明白,爱国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行动的担当。这堂课不仅传授了科学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树立了爱国的信念,激励他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
双线发力显担当,科技之光照亮发展路
两场活动虽面向不同群体,却有着共同的“科技内核”。华侨大学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依托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石材产业高端制造技术及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优势,既为产业一线输送技术人才,又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实现了“产学研用”与“科普育人”的有机衔接。
主办方表示,南安是石材产业大市,智能制造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无论是面向从业者的专业培训,还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活动,都是希望让更多人接触智能制造、了解前沿科技,前者为产业升级筑牢技术根基,后者为未来储备创新火种,这正是我们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
从精准编程到科学启蒙,从产业人的专注研习到孩子们的好奇眼神,这场夏日里的科技盛宴,正让智能制造的种子在南安这片热土上扎根、发芽,静待未来结出产业振兴与科学传承的丰硕果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