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23日电(吴芷桐 辜晓艺)当青春创意遇上百年红砖古厝,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黎明职业大学“古厝新声”实践团队近日走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泉港涂坑村古民居群,用青春智慧和现代技术为沉睡的历史建筑注入时代活力,探索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新路径。
涂坑村古民居群是闽南红砖建筑文化的珍贵遗存,拥有国家级等各级文物点25处,2014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何让这些承载厚重历史的文化瑰宝不被时光湮没、真正“活”起来,成为当地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青春视角破解传承困境
实践团队深入古村落调研后发现,珍贵的历史建筑虽保存完好,却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年轻一代认知断层的窘境。基于此,团队提出“三维破局”方案:活化传承固根基、创新传播扩影响、青年参与增动力。
在与泉港区文旅部门及村民的深入交流中,双方聚焦如何挖掘海丝商帮文化、传统家风精髓,探讨以创新方式赋予古建筑新生命力,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
创意“三维矩阵”焕活古厝
团队精准把握青年文化脉搏,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网红地标引流:精心设计高颜值拍摄点位,推出四部网红短视频,将古村首次以“打卡地”身份推向青年群体,满足年轻人的社交与审美需求。

“刘百万”IP讲故事:深度挖掘清代海商刘端弘的故事,创作萌态可掬的IP形象“刘百万”。通过“动画+实景”视频形式,这位“文化导游”将生动讲述古厝背后的商帮传奇与家风训诫。为确保严谨,团队耗时两周遍查村志、走访25座老宅求证历史细节。
文创产品联生活:以“刘百万”为素材,设计开发“古厝新生”文创产品,让涂坑记忆从线上视频延伸至线下生活场景,拉近文化遗产与日常的距离。
探索可持续活化模式
从镜头光影到卡通讲解,再到可触可感的文创,实践团队正尝试用青春语言解码古民居文化精髓。
“我们并非将‘保护’做成静态标本,”团队表示,“而是让老建筑在年轻人的互动中,重新焕发生活的温度。”
专家指出,这些举措旨在创造可持续的活化模式——当年轻人自发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消费者乃至创造者时,文化遗产便获得了延续的生命基因。
目前,黎明职业大学团队正以传媒、设计等学科优势为依托,运用数字技术让红砖古厝真正“开口说话”,力求在守护历史文脉的同时,让“古厝新声”在新时代持续回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