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7月17日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杜正蓝 通讯员 蓝毅辉 孙艳青)
一辆辆白色槽车整齐列队,在装车臂下高效充装。它们满载的是零下162摄氏度的液化天然气。
近日,位于漳州龙海区的国家管网集团闽投(福建)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漳州LNG”)接收站,槽车外输突破万辆次大关。
这座总投资71.1亿元的能源基地,一期年处理能力达300万吨,与莆田秀屿接收站构成福建双气源环路,通过西三线管道辐射赣、湘等内陆省份,形成“海上进气—陆上输配”的立体供应网络。作为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项目之一,槽车外输业务是LNG输送的“最后一公里”。
LNG主要成分为甲烷,由天然气经超低温(约-162℃)液化。
LNG如何外输?“主要是气态和液体两种外输模式。最常见的是高压气化外输,LNG经储罐低压泵加压后,由高压泵增压至约10MPa,再通过气化器加热气化,最终注入高压管网。”漳州LNG生产运行部负责人殷先平介绍,气态天然气经1800万立方米/日的高压管道直连国家管网,适用于大规模连续供气。
然而,管网覆盖存在盲区,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和不发达地区。
在漳州LNG,有一支特殊的“极寒快递”队伍,每日穿梭于多个管网覆盖盲区,将超低温LNG送往180个偏远站点。殷先平说,槽车运输灵活性强,如同能源网络的“毛细血管”。它能深入山区、工业园等分散区域,为无法接入管网的用户提供定制化供气,最远可运输至浙江的偏远山区。在冬季用气高峰或管道检修期,又能化身应急调峰的“机动部队”,填补供应缺口。
7月2日,一辆槽车缓缓进场过磅,司机下车进行身份认证,进入LNG智能化物流平台取卡,电子磅单显示槽车重量为24.16吨。
“这个环节称为‘开票’。平台根据车辆容积和高速限重荷载数等参数,测算出这辆槽车核定充装LNG的重量,再前往充装环节。”殷先平说,通过集成销售、采购、物流、仓储、财务等全流程管理,实现数据集中化与实时监控,减少人为错误。这种多式联运依托物联网平台全程监控温压参数,使用国际标准罐箱确保零泄漏转运,将传统能源运输的“断点”变为“连续线”。
记者在中控室看到,当日计划为37辆液化天然气槽车,最高峰时,单日装车量突破160辆。
在充装环节,哪怕是高温天气,操作人员也要按照要求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执行充装。在ESD紧急切断阀与低温探测器的双重监控下,将LNG注入双层真空绝热槽罐,每次充装约需1小时。
“极寒快递”少不了全链条守护。运输途中,车辆严格限速并绕行人口稠密区,罐体三重安全装置构筑起钢铁防线:降压调节阀通过低压先导泄压避免安全阀骤启喷溅,70℃熔断的易熔塞在火灾时自动阻断燃料源,陶瓷环阻火器则隔绝外部火焰蹿入。
龙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郭鼎亮说,LNG气化释放的冷能不只是副产品,也是产业的原材料。冷能回收再利用,不但减排降碳,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随着《漳州市“零碳”产业园发展规划及开发策划》编制完成,龙海区提出构建“1+3”综合能源及衍生产业体系,规划建设2.9万亩“零碳”产业园。
郭鼎亮说,LNG接收站蕴含的冷能通过换冷站对冷能进行回收,输送余冷给下游产业,可用于加工、制冰、冷冻、冷链等相关项目。
在建的冷能交换中心年回收160万吨气化冷能,通过集中供冷系统输送至园区企业,终端制冷售价仅为等量电价的50%。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吸引冷链物流、生物制药等高耗冷产业集聚,创造600余个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