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师范大学“个性化培养周”:人工智能重塑本科教育教学新范式

  中新网福建新闻4月13日电 (记者 张丽君)2025年以来,新一轮AI浪潮蔓延全球,人工智能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重塑教育图景。

  4月11日,一场以“人工智能重塑本科教育教学”为主题的“个性化培养周”活动在福建师范大学落下帷幕。

  互动。福建师范大学供图
互动。福建师范大学 供图

  为期两周的教育实践活动,1231门多样化课程、讲座、沙龙、观影和实践体验,为2万名学生带来“人工智能盛宴”。“在1秒内识别4000余种植物,准确率达92%,为野外调查提供高效技术支撑。”生命科学专业林语辰感叹,运用AI技术进行植物分类学习的强大。

  在《人工智能+两步路下的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课程中,同学们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原理开展沉浸式实地调查,解码校园生态密码。这种“AI+地理信息”的技术组合,使传统植物学调查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实验课。福建师范大学 供图
人工智能实验课。福建师范大学 供图

  在锐捷体验中心,同学们沉浸式探访数字化智能工厂、自动化产业链,现场体验“AI+云计算”、物联网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实体案例展示。

  网络与空间安全专业的孙祎表示,“这是学校第七届‘个性化培养周’今年主题回应当前热点,又与我的专业需求高度契合。在这里,我们可以直观地体验到人工智能在生活场景中的实际应用,这无疑是对课堂学习的有力延伸和拓展。”在网龙数字教育小镇,同学们开启一场AI设计创意研学,以“理论+实践”项目式教学法进行创意设计,同学们交换设计需求,共同构思、讨论、设计、绘画、制作出产品,打造“玩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理论+创意+实践”的三维对话,加深我们对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的理解,更以AI为工具,为未来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的创新范例。”小学教育专业杨朝霞说。

  学生体验。福建师范大学 供图
学生体验。福建师范大学 供图

  本次活动设置“人工智能+专业重塑系列论坛”“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体验”“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沙龙”“人工智能+专业教育”“人工智能+精品课程包”“人工智能+科技影片赏析”六大专题活动,开设涵盖“大师课”“名师课”“创新创业课”等立体化课程矩阵,通过跨学科课程、校企协同实践、科研创新工坊等多元形式,让学生走出传统课堂,在沉浸式体验中激发潜能、拓宽视野,为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探索新范式。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方千华表示,此次活动是学校推进“人工智能重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从去年“个性化培养周”的主题“数智教育·引领未来”到今年“人工智能重塑教育教学”,学校正在加速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转型,以“个性化培养周”为切口,探索学生自主选择“人工智能+”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强化人才培养“系统教育与自主选择”并行、“全面培养与特色发展”并重、“价值素养与知识能力”并轨的育人理念,将“多元”“个性”“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同质化向个性化的转变。

  “我选修了《人工智能赋能下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AI赋能探寻英语词汇源流》《数字技术赋能下文化产业国际传播的新业态》《生成式人工智能短视频制作与应用》《AI重构下的声音经济前沿与创作边界突破》这几门跨学科课程,帮我这个文科生拓展学习思路和方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王玥淇同学详细介绍了他的选修课程。

  学校教务处副处长李守中表示,在连续七年的探索和改革实践中,学校已开设8000多门次的个性化教育实践课程,学生选课达89万余人次。从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到教学模式创新,着力打造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新生态。通过丰富的课程吸引学生,突出学生在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中的个性发展与差异,培养学生多学科互通的立体思维,真正为每位学生的专业发展与素质拓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孕育更肥沃的土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