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吴志明:打破场地限制 让职业教育真正“活”起来

  从“双减”到“职教高考”,从“唯分数论”到“大国工匠”精神的倡导,职业教育的改革始终牵动着社会的关注。如何优化职业院校的办学资源,突破发展瓶颈,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会主委、福建省中华职教社主任吴志明提交了《关于破除职业教育场地限制,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的建议》,希望通过政策创新、资源优化和校企协同,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广阔

  吴志明告诉记者,全国约450所职业院校因生均占地面积不足而无法升格。与此同时,社会少子化、老龄化的趋势加快,导致大量校园、实训基地和厂房设施长期闲置,职业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本应是教育生态的两棵并蒂莲,却因评价体系的割裂而‘花开两枝’。”吴志明在建议中写道,“我们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是为他们找回生命的活力;为职业院校破除场地限制,是为大国工匠铺就成长的沃土。”

  在他看来,职业教育的核心不在于校园面积的大小,而在于能否提供符合产业需求的实践环境。如何优化教育空间,盘活社会资源,让职业教育更加灵活高效,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在调研中,吴志明发现,许多职业院校面临着“场地不够”的问题,而社会上却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为此,他提出,应打破对固定校园面积的执念,创新场地利用方式,让教育资源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

  “教育需要的不是水泥森林,而是能激发创造力的土壤。”吴志明说,“当校园围墙被拆除,教育才能真正与社会对话。”

  这种理念在一些地区已经展开实践并取得成功。在福州市,某职业学院将废弃鞋厂仓库改造成“智能汽车实训中心”,学生可以在轰鸣的机械声中完成车辆拆装实训;在泉州市,旧厂房摇身一变成为“服装设计工坊”,学生的作品直接对接本地企业生产线。这些案例表明,职业教育不一定需要扩建校园,灵活利用社会资源,同样能创造高质量的实践教学环境。

  “这里没有‘甲方乙方’,只有‘命运与共’的合伙人。”吴志明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学校自身的努力,而应与企业深度融合,形成“产教共生体”,让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需求。

  晋江某职教园区的做法值得借鉴。园区内,教学楼与生产车间仅一墙之隔,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课程,学生每周进入车间参与真实项目,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此外,混合所有制学院的模式也逐渐受到关注,企业持股、学校提供师资、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三方共同培养人才,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在吴志明看来,只有让企业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他建议,政府可以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混合所有制学院,由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院校负责师资和教学,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职业院校的基础建设与运营,离不开政策支持。吴志明建议,应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职业院校通过“租赁+改造”模式盘活社会闲置资源,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场地利用率。

  此外,针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运营问题,他建议,政府应明确其资金投入的性质,合理划分“成本回收”与“挪用资金”的界限,以避免政策不清影响社会资本的投资意愿。

  目前,职业院校的考核仍然过度依赖生均占地面积等硬性指标,对教学质量、学科适配度、校企合作情况的关注度较低。这导致许多院校为了“达标”而盲目扩建,却忽略了内涵建设。

  吴志明提出,应调整生均场地的考核标准,强化对学科适配性、校企合作质量、学生就业率等指标的评估,真正用“含金量”衡量职业教育的成效,而不是仅凭“占地面积”打分。同时,他建议建立全国职业教育资源信息平台,整合社会上的闲置校园、园区、厂房、设备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是院校自身的需求,更关乎国家的产业升级和技能人才培养。吴志明认为,破除场地限制,推动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教育调整,而是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吴志明表示,只有让学校更加灵活,企业更加主动,社会资源更加高效,才能真正培养出支撑“中国制造”和“大国工匠”的新时代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