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3月12日电 (唐捷 江丽霞 梁光斌)近日,在泰宁县杉城镇丰岩村的10kV丰岩Ⅱ回电力线路走廊下方,一场别开生面的植树活动如火如荼进行,“‘植’此青绿 共筑电网绿色防线”植树活动于此举行。

60余名来自泰宁县“两新”领域青年、供电公司党团员青年以及各乡镇团员青年齐聚一堂,挥锹铲土、扶苗填坑,一株株油茶树苗整齐排列,为大地增添了一片新绿。
“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力线路下方植树,以前总觉得林木与电力线路交织会带来安全隐患,没想到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泰宁县青年创业协会会员卢恩花对此次活动赞不绝口。

这场植树活动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实践,更是泰宁县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的一次“绿色经济”探索。
电力生物防火林带的诞生
泰宁县以种植毛竹、杉木等高杆植物为主,森林覆盖率高达78.4%,全县10kV及以上架空线路约1290公里,70%线路穿越林区,如未及时清理树竹或遭遇强对流、暴雨等极端天气极易倒伏线路,引发故障停电;树线间距不足则可能导致对树放电,威胁线路下方人身安全,并且可能引发火烧山事件,对电网、人身、林业资源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20年来,泰宁县电力线路因树竹倒伏引发故障跳闸平均占比高达56%,严重威胁电力线路安全运行。
如何有效化解这一矛盾?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就开始起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规模。2014年,三明市正式提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项目,电力生物防火林带理念应运而生。
2024年3月,在三明市工信局、应急管理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与国网三明供电公司的合作推动下,国网泰宁县供电公司与县林业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利用电力走廊推广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加强电力运维建设和林业资源保护合作,同时成立林电安全工作专班,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纳入电力设施保护体系,制定2024至2026年电力走廊1000亩防火林带建设目标,共同筑起森林防火、线路安全和生态保护的稳固防线。
油茶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泰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是油茶生长的绝佳之地。油茶不仅耐火性强,而且浑身是宝,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它的树皮厚实,枝叶含水分多,遇到火灾时能有效阻挡火势蔓延。油茶树结出的油茶籽,加工后是优质的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被称为“东方橄榄油”。
2024年,泰宁县已完成210亩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在电力线路周边,一排排油茶树长势喜人,它们就像绿色的长城,不仅保障了电力安全,还将成为当地村民的“绿色银行”。
“线下油茶种植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确实可观,我们村的林农非常期待,参与的热情度很高!”今年年初,泰宁县水际村民委员会主动向电力部门发出合作邀请。2月21日,该村民委员会与国网泰宁县供电公司顺利签订《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协议》,为泰宁县“电力+油茶”生物防火林示范带建设开辟了村集体承包制这一新的推广思路。
据油茶树种植经济效益测算,农户每亩油茶可增收1360元/年。林农们热情高涨,表示不仅会按照协议要求种植油茶,还将主动承担起日常管护的责任。村委的介入能够有效将分散的林农组织起来,从油茶的种植、管护,到茶籽的采摘、加工,再到茶油及相关产品的销售,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科技赋能,智慧护航
“在过去,电力线路与密林交织,线路防火主要靠人工巡视,工作量大、效率低,存在的防火盲区也多。现在,我们只要轻松操作无人机,就能全面监测山林火情隐患。”国网泰宁县供电公司下渠镇供电所副所长陈选苗介绍说。
近年来,该公司还在电力线路周边试点安装智能传感器,能实时采集风速、湿度、温度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测火灾风险。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充分运用就像一个个“千里眼”“顺风耳”,进一步便捷与拉近林业部门的实时联动,快速响应,有效处置火灾隐患。自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以来,泰宁县电力线路故障率比降76%,有效处置森林火灾隐患2起。
在政策的引导和科技的护航下,越来越多的林农意识到,建设电力线路生物防火林带,不仅是为了保障电力安全,也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更是开启增收致富大门的一把“钥匙”。
接下来,当地还将把电力线路生物防火林带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游客在欣赏泰宁美丽风光的同时,还能走进油茶林,了解森林防火知识,体验油茶采摘的乐趣,品尝新鲜的茶油美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