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海峡姐妹】严慧馨:不仅“有点戏”

  人物名片严慧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青年演员,工青衣、闺门旦,师从闽剧演员周虹、陈琼。曾荣获福建省第十六届水仙花大赛银奖。

  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闽剧,是福建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老福州人心中带着“虾油味”的乡曲。

  为探索闽剧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属闽剧院团,成立于1953年的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下称“闽剧院”),在2014年和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合作开办闽剧班,采取“4+2”的教学模式招收培养闽剧表演人才,即在北京进行近4年的基本功专业学习,后回到福州跟团进行两年实践学习。

严慧馨在闽剧《梅玉配》中的扮相
严慧馨在闽剧《梅玉配》中的扮相

  “05后”福州女孩严慧馨正是毕业于闽剧班的一员。这位班上年纪最小的孩子,后考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师从闽剧名家周虹、陈琼,行当青衣、闺门旦,先后斩获福建省第十四届水仙花大赛优秀新苗奖、福建省第十六届水仙花大赛银奖,被戏迷视为闽剧圈冉冉升起的新星。

  能在年少崭露头角,对于学艺十年的戏曲新人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但压力与期待相伴而至。19岁的严慧馨有着超越同龄人的老练,以她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闽剧演员,在剧院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下,目之所及的远方,不仅是个人的发光发亮。“学戏不是唱腔会了就行”

  严慧馨的爷爷热爱了闽剧大半辈子。耳濡目染之下,严慧馨打小“当遛弯一样”,跟着进闽剧院看戏。2014年正逢闽剧院招生,在爷爷的鼓励下,9岁的她考进闽剧班,先后在北京、福州两地,学习唱念做打这些基本功。 

  到北京的第二年,严慧馨身高窜到1.7米。愈加出挑的外形,让老师们对严慧馨青睐有加。尽管溢美之词不少,但她并非师长常挂在口中的“老天赏饭吃”类型,而是中间的状态——“这小孩儿有点戏”。

  老师意识到严慧馨是个好苗子,是她13岁带着《双蝶扇》从福建省第十四届水仙花大赛捧回优秀新苗奖。

  该剧讲述的是主人公林梦卿借双蝶扇,回忆起与两位兄长的情谊,最终放下愁情,感悟人生真谛,迈向新生活的故事。严慧馨饰演林梦卿时,不仅需要在唱的角度把握这样一本全唱腔的戏,更需要在演的层面,抓住角色丰富的内心情感。

  那是严慧馨人生第一次正式上台演出。如今回忆起来,那时的自己懵懵懂懂,在周虹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跟着模仿。完赛后,她脑海蹦出的想法竟是“想再来一遍,没有演够”。

  那场比赛后,她对闽剧的认知从懵懂到开窍,开始对戏有了概念:“学戏不是唱腔会了、台词会了就行,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赋予。”

  “问梦卿你双蛾蹙哀怨,花容惨素为何因;梦卿啊薄命失鸳侣,悲双蝶情永殇能不痛心……”3年后,从闽剧班毕业的严慧馨成功考进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面试时选择演绎的剧目又是《双蝶扇》。严慧馨说,当时唱完,台下就传来叫好声和掌声。不局限在舒适圈

  2021年,闽剧院排演新版《荔枝换绛桃》,请来中国著名的戏曲剧作家、一级编剧王仁杰重新编写,邀请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的国内著名导演徐春兰执导,筹备之初就备受瞩目。最终该剧确定了三组“平行”演员,其中一组女主角冷霜婵的扮演者就是严慧馨。

  过去闽剧演员按照行当来演,韵腔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近年来,闽剧院鼓励演员们脱离传统套路,不被行当困住,用更“生活流”的方式诠释角色,表演出个性。

  《荔枝换绛桃》是闽剧经典,讲的是福州少女冷霜婵偶遇卖画少年艾敬郎,两人互相爱慕又恋恋而别的故事。排戏时,严慧馨吃透导演给出的动作心理之余,还私下反复琢磨现实中情窦初开的少女面对爱情有何反应。

  “这个形象需要内化,不是说刻意去演这个反应,不能太做作,要让人家觉得她好可爱,但是又说不出来哪里可爱。”导演把这出戏排出来后,严慧馨一直练,体会角色,“觉得这里应该来这么一下小表情,就将人物从内而外带出来”。

  尽管擅长演绎少女角色,严慧馨并不局限在舒适圈。在接到闽剧《大破天门阵》中的柴郡主一角时,为了消化这位与自己年龄、性格都相去甚远的角色,严慧馨有意区别于经典剧目中严厉的柴郡主形象,强化了这位母亲慈祥的特质,演出个人特色。

  近几年,严慧馨演技提升得很快,演绎的角色跨度大,不仅在青春版《梅玉配》中演苏贞玉,还在折子戏《潘金莲·戏叔》中演潘金莲、《百蝶香柴扇·三杯酒》中演林英、《陈若霖斩皇子》中演李雪娇、《桐油煮粉干》中演玉姑。她还尝试担纲主持人,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

  当然,种种机会之于她,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不会因为自己才19岁,就以‘新人’为借口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人家说这个人做得不好,怎么会管你是新人呢?”

  最近,严慧馨倾注许多精力在《杜十娘》上,计划今年年底参加一项戏曲赛事。这出戏本是她在艺校最后一个学期的汇报演出,当时因为伤病无法上台,成为无法释怀的遗憾。

  “行内有一句话,你学完一出戏,要是没有彩排、没有演出,就算白学了。” 严慧馨感慨道,这本戏是陈琼老师花了大力气教的,也是她很喜欢的一个戏,为此,一直希望把这出戏再拿出来学,“可能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更大的进步”。反哺戏曲

  国内古老剧种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随着老戏迷的离去,新的观众尚未养成,生存遭遇挑战。近年来,闽剧院采取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创作三并举的方式,不断激发传统艺术新活力,让古老的地方剧种呈现出新气象。

  尤其是去年,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排演的多元沉浸式表演《“福”见儒林》,以闽剧始祖曹学佺与闽剧院一名年轻闽剧演员跨越时空的邂逅为线索,将唯美动人的中国古典舞、流行音乐、古筝演奏与传统闽剧折子戏巧妙地融合,一经上演,成功“出圈”,收获掌声不断。

  正因如此,如今的闽剧不仅吸引白发苍苍的老人,一批年轻的观众也跟着创新戏曲和青年演员走进剧场。严慧馨也有了自己的同龄人戏迷,演出后会跟她合影、聊戏,“戏迷有时会问我,今天唱腔不一样了,或者同一个地方反应不一样了”。

  她的一些表演创新,不为一些老戏迷所理解。在严慧馨看来,这就是两代人的审美差异。爷爷认为,闽剧应继续重视曲牌,即唱腔模板不变,演员谁都可以演,谁都可以被替代,先戏后人。严慧馨推崇的是当前的创新趋势,即降低共性,放大戏曲演员的个性。

  “我说服不了他,就像他也说服不了我一样。”严慧馨哈哈一笑说道,但爷爷还是每次都来剧场捧场看戏。

  为了让更多孩子成为小小“闽剧人”,闽剧院每年与近20所大中小学结对,以兴趣班、选修课及主题讲座等形式让闽剧成为校园的“常客”,将闽剧的美好“种”进孩子的心中。

  从去年开始,她跟着闽剧院同事走入仓山小学、则徐小学、鼓楼实验小学、金山实验小学等,开始闽剧艺术的普及与传承   工作。

  小朋友经指导学了几个动作,佩戴上好看的头饰,就饶有兴致问什么时候可以跟她一起上台。“看到他们,就联想到我小时候刚开始学戏的样子。闽剧需要代代传承。”严慧馨说。

  于严慧馨而言,闽剧不仅只是一份工作,更是责任。每次演完,体验不同人生得到成就感的那一刻,她也想着可以尽己所能,更好地反哺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