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工作,事关人民群众胜诉权益兑现。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上,南平法院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近日,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透露,2022年以来,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70424件、办结66346件,执行到位金额80.58亿元,执行标的到位率49.95%。
“成绩单”的背后,是两级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深化拓展“三争”行动,细化实化“五增”目标,结合市法院党组“四强”计划部署,努力寻求执行难的破解之道,推动执行工作提质增效的实践成果。
源头破题:从“执”到“治”
执行难,难在哪?市法院执行局局长廖林雄表示:“首要的难点是被执行人不愿意、不主动,甚至拒绝履行。”
为了督促更多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两级法院双向发力:
一方面,坚持惩戒和修复并举,在及时发布失信信息的同时,创新《自动履行证明书》等信用修复激励机制,引导当事人自动履行。2022年以来,两级法院共发布失信1.25万余条,但也完成了1.03万条信用修复,有力推动了诚信体系建设。
另一方面,加大执行力度,大力开展“春雷行动”“夏季攻势”等专项执行行动,2022年以来累计司法拘留122人,以拒执罪移送公安机关82件93人、判决31件35人,有力震慑了“拒执”行为。
但执行难,难点不止于此。“被执行人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也是困扰执行工作的一大难题。”廖林雄说,“不少案件之所以无财可执,其根源在于当事人保全不及时,给予了被执行人隐匿、转移财产的时间和空间。”
如何对症下药?两级法院从积极引导当事人申请“诉前保全”和探索实践“执前保全”着手,从源头上减少因无财产可供执行而引发执行难问题。
来自邵武的王某感受颇深。王某的公司因货款问题与对方发生纠纷,在办理立案时,邵武法院工作人员建议其申请诉前保全。此后,对方虽然与王某达成调解协议,但未按协议约定时间履行支付货款的义务。进入执行程序后,由于已经有保全对方银行存款,仅用2天的时间便执行到位。
“诉前、执前保全也能起到倒逼的作用。”廖林雄告诉笔者,一些被执行人因为财产已经被保全,为了尽快解除保全对其生产生活的影响,便主动履行义务。
据统计,2022年以来,两级法院已办理诉前、执前保全案件7614件,保全到位标的额34.13亿余元,而同期内,两级法院一审裁判自动履行11686件。今年1月至8月,首次执行案件占同期执行案件总数同比下降了10.6个百分点,形成了“以保促调、以保促立、以保促执”的良好效果。
执行难,还难在如何及时让财产“变现”。廖林雄介绍,近年来,两级法院积极引入“线上评估”等机制,极大提高了司法网拍的效率,但一些房产、土地使用权等资产仍存在“变现难”的问题。
为了治理这一难题,市法院主动出击,在与政府招商部门沟通后决定在延平区试点司法网拍资产共享机制,即通过政府招商平台共享司法网拍资产信息,优先向意向投资企业推介,充分挖掘潜在竞买人。今年来,延平法院已向区商务局推介涉拍工业厂房及用地24处,总评估价2.3亿元,并提供带领看样、全流程指导等一系列举措,高效盘活了一批资产。
执行难工作,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对于涉案较多,已达到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界限、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案件,两级法院则积极通过“执破直通”机制“破招”。据悉,2022年以来,两级法院移送“执转破”129件,进入破产审查106件,不仅清理115家“僵尸企业”,也一揽子办结了2338件执行案件。
协作解题:从“寡”到“众”
“众人拾柴火焰高”,解决执行难,不能仅靠法院一家之力。早在2016年,南平市便在全省率先出台《构建诚信社会完善执行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2022年,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又印发了《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问题实施方案》,为攻坚执行难提供了制度保障。
党委的坚强领导、政府的鼎力支持,让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大格局不断完善:
——市法院与国土、公安等30家单位建立了“协作配合、联合惩戒、信息共享、沟通协调”的联动机制,联合出台10余份文件,夯实了协同攻坚执行难的机制根基;
——顺昌法院助推绿色金融司法协同,在全国首创“碳”执行南平模式,办结一起“碳排放配额执行案”被最高法院评为“司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
——浦城、政和等地法院推动闽浙赣三省毗邻法院建立联动协作执行机制,联动开展异地查控腾退、协助协调、委托执行等事项82件……
对外协作联动成绩斐然,上下级法院协作执行也颇具成效:今年4月,最高法院通报了首批交叉执行工作典型案例,由省法院、市法院综合运用“督促+协同”交叉执行方式办结的一起案件就上了“榜单”。
“这个案件是上下级法院整合力量,协同开展交叉执行,着力破解执行难的成果。”市法院执行局参与该案的法官吴文建介绍了案件的经过。
某公司将其所有的案涉厂房及机器设备等出租给某建材公司,但长期未支付租金,还转租给某管桩公司。2021年,作为出租方的某公司被申请破产清算,破产管理人即对建材公司提起了租赁合同纠纷诉讼。判决生效后,破产管理人便将案涉厂房及机器设备分开拍卖给不同的竞买人。某管桩公司遂继续向厂房的竞买人承租,并占有使用厂房内的机器设备,这也导致另一竞买人无法接收拍得的机器设备。
“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既有租赁物返还执行,也有破产拍卖标的物交付,还涉及机器设备侵占损失等纠纷。”吴文建坦言,“如果只是强制拆除机器设备,那不仅实际承租的管桩公司生产经营会受到影响,200多名工人也将面临失业。”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在听取建阳法院的汇报后,省法院、市法院决定将案件纳入交叉执行攻坚清单,由省、市、区三级法院组成工作专班,共同实地勘察现场,认真分析推演拆与不拆、强制执行与执行和解的利弊,确定了力促和解、各方共赢的目标。
通过三级法院执行干警多轮“背靠背”“面对面”的和谈,最终促成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由管桩公司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机器设备,并了结案涉所有纠纷。随着管桩公司按约支付全部款项,这起错综复杂的执行案件得到了实质性解决。
以前者为师,市法院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创新构建了省、市、县(区)三级法院协同,公安、检察、司法、保险等多部门协作的“3+N”执行工作机制,通过上下级法院协同发力、内外部门协作攻坚,推动交叉执行工作走深走实。
事实证明,机制在推动解决执行难上也取得了实效。至今年8月,两级法院上报交叉执行且取得实质性结案166件,执行到位1.37亿元;内部交叉执行并取得实质性进展410件,执行到位金额7948.52万元。
“善”字点题:从“量”到“质”
“公正与效率”是司法工作永恒的主题,执行作为司法工作的最后一环,如何把“公正与效率”落实到位?
“解决执行难,不能只看数据上的结果,更要看解决的效果。”市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建敏表示,“这就需要我们落实善意文明理念,把法理情统一于个案之中,既要快执提量,更要善执提质。”
“感谢法院传达的‘善意’,帮助我们‘重获新生’。”谈及自己作为被执行人的经历,松溪县的叶某对法院竖起大拇指。
原来,叶某在2005年成立一家竹木企业,主要经营竹木玩具、制板、家具等竹木工艺品。但前几年,因竹制品市场行情不佳,加上企业经营不善,出现了融资难等问题,导致经济链断裂,欠下的债务无法偿还。仅在松溪法院,叶某的企业共有17个涉执案件,金额达599.64万元。
“现在,国家大力倡导‘以竹代塑’‘以竹代木’,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如果这时候倒下,真是不甘心。”叶某对松溪法院的执行法官蔡邦松说道。
是竭泽而渔,还是放水养鱼?竹产业链越舞越长的大背景下,对于蔡邦松而言,答案显而易见。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将所涉执行案件集中统一办理,推进“活封活扣”等各环节的衔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组织各方申请人,为他们解读政策、分析利弊、协商后期方案。
同时,还引导该企业入驻南平法院“法·企直通车”平台,及时了解企业司法需求,针对性地提出法律建议,帮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
如今,叶某的企业已成功拓展了对外业务,引入资金对机械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不仅可以用经营收入分期分批履行债务,还创造了30余个就业岗位,企业发展态势稳步向好,真正实现企业和债权人的“双赢”。
无独有偶。不久前,武夷山法院执结的一起某酒店金融借款纠纷,也让当事人对法院连连称赞。
2017年,该酒店向银行贷款1980万元用于酒店修缮和配套设施更新。但刚修缮完不久,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酒店陷入经营难题,也一时失去了贷款偿还能力。今年3月,银行经诉讼后正式向武夷山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身处旅游城市,酒店的前景是好的。”武夷山法院执行法官王斌认为,“查封、拍卖酒店资产,也只能保障债权人部分权益,但酒店却会因此失去生存的基础和能力。”
在武夷山旅游市场逐步向好的态势下,王斌多次组织双方和谈,促成申请人适当延宽还款限期、调整还款方式,而法院则对酒店采取“活封活扣”措施,保留酒店的“造血”能力。
如今,修缮升级后的酒店带来了更多“客源”,而约定的分期还款也在按期支付。“欠债还钱本就天经地义,但法院主动为我们考虑,为企业换来生存和发展空间,让我们感到很暖心。”酒店的负责人吴某说。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王建敏表示:“当前,我们正在推行‘南法善执’行动,这当中不仅要求执行干警‘善意’执行,更要‘善于’执行。”
近年来,两级法院围绕“强队赋能”计划,持续加强执行队伍建设,不仅扎实开展各类党内集中教育,还组织了“素质提升年”“管理优化年”等活动,进行了司法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目的在于引导执行队伍强化“如我在执”意识,以更新理念、更严纪律、更实作风推进切实解决执行难,让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成色更足。(许锦艺、魏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