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将乐:关爱留守儿童 护航成长

  中新网福建新闻5月27日电 (林超群 邱淑娟)上午9点,在将乐县万安小学,教师魏林海正指导留守儿童们画画、唱歌。课程结束后,孩子们跑到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还有的孩子在教室里练习合唱和舞蹈。

  将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为19618人,其中留守学生3562人,占比达18.16%。为了改善留守学生成长环境,将乐县教育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水平,共同推进县域内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图为师生交流现场。
图为师生交流现场。

  “沉默寡言,性格偏激。”这是学校内留守儿童普遍的群像。如何让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万安中心校安排生活老师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底年级儿童代行监管,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早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课后时间,学校安排老师指导孩子画画、唱歌、跳舞,开展种植志愿行动、农事体验等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时光。在“亲情连线室”,拨通电话小朋友就和爸爸妈妈“面对面”了。

  在将乐县高唐中心小学,周一至周四晚上辅导教师都会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业辅导、安全教育、心灵沟通、能力拓展等活动,除了学业辅导外,还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文体活动和心理游戏、故事演讲等活动。

  在将乐县光明中心校,周末老师组织留守儿童参加蓝天、春风社工开展的消防安全、手工、粘土、绘画、武术、交通安全教育、过生日、专注力训练等一系列周末驿站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孩子住在学校,不光有老师辅导作业、指导学特长,还有老师会帮忙管孩子的日常生活,我们外出工作都很放心。”说起孩子住校的事,学生家长王女士喜笑颜开。

  “学校应作为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主阵地,通过‘自主管理’,不断提升公办学校的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办学质量。”将乐县教育局副局长徐静表示,在新时代下,针对留守学生的“自主管理”,既要改善留守学生家庭工作与陪读的矛盾,降低家庭教育支出,缓解家长焦虑情绪,还要开展丰富多彩课程与社团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为留守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平台。

  图为心理援助团进社区活动现场。
图为心理援助团进社区活动现场。

  将乐县地处福建省西北山区,多数家庭外出务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学校的留守学生数量不少,成长过程经常会伴随一些心理问题,科学引导他们走出困境至关重要。”将乐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汪林表示。

  为此,将乐县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1+N”心理辅导模式,针对县域内心理健康师资紧缺的现实困境,将乐县教育局统筹全县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工作者等人力资源,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开展青少年心理素质提升和家庭教育培训活动,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良好的校园、家庭、社会环境。

  “我们每年都会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活动课、年级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对师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将乐县水南学校德育室主任肖琳说。

  在将乐县教育局的不断探索中,制定了《将乐县教育系统“向日葵”心理援助团挂包帮扶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方案》,每2名队员挂包一所学校,对10所学校的42名困境学生进行心理团体辅导、个案咨询达168人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内容,每学年开学重要时段,面向全县五年级至高三学段的14000余名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为部分心理问题学生作行为和生理精准测试,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跟踪辅导,持续构建“全域、全员、全程”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圈”。为提升全县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乐县教育局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培训会。

  “我对孩子的关心还是太少了。“学生家长刘先生表示,由于自己在外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家看望孩子,培训让他知道需要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的成长。

  近年来,将乐县持续擦亮教改特色品牌,抓好教师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确保课程安排、设施建设、专业教师待遇保障等各项措施在学校落地落实。教育部门创新实施留守儿童自主管理工程,构建“1235”工作模式,拓宽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平台建设,重点采取“校园五个小主人”、“家庭事务五个一”、“社会事务五进入”等措施,矢志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在暖阳下茁壮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