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闽南师大团队参与花山溪流域重金属治理成效显著

  中新网福建新闻5月27日电 (叶艺琳)“我们多次深入漳州平和县花山溪流域沿岸七个乡镇实地调研,反复分析、研究和实验,就是为了提出因地制宜的土壤修复方案。”对团队在花山溪治理项目上取得的重要进展,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顺兴高兴地说道。

  平和县是原中央苏区县、福建省重点革命老区县、重点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既是经济欠发达县,又是沿海经济开放县。闽南师范大学通过发挥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为平和县发展振兴注入了强大的高校科技力量。

  闽南师范大学研究团队现场培训土壤改良剂施用方法。受访者 供图
闽南师范大学研究团队现场培训土壤改良剂施用方法。受访者 供图

  2023年9月,李顺兴“环境与健康”团队研发的“一种基于改性腐殖酸的土壤中重金属稳定化技术”,应用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项目“平和县花山溪流域重点区域污染防控与综合施策修复工程土壤重金属稳定化修复项目(实施)”,项目金额6000多万元。

  同年12月,项目施工任务全部完成,实施面积5.3万亩,工程单价1285元/亩,治理成本优势突出。项目区域的318个监测点位不常见特定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平均降低率为42%,特别是高风险区域平均有效态重金属降低52%,全部超过项目实施目标要求。

  回忆起土壤修复方案的打磨过程,团队成员表示遇到过很多困难,“现有土壤重金属治理技术存在水溶性差、工程造价高、针对性不强、无法标本兼治、施工全过程监管难等问题,同时还要克服涉及乡镇多、时值平和蜜柚采摘期、施工范围适时调整、农户沟通量大且难等诸多困难。”在李顺兴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直面问题,多次深入花山溪流域沿岸展开实地调研,最终形成一整套效果好且“接地气”的修复实施方案。

  李顺兴教授(左二)现场指导土壤改良剂制备。受访者 供图
李顺兴教授(左二)现场指导土壤改良剂制备。受访者 供图

  据悉,研究团队以水溶性腐殖酸(土壤有机肥和缓冲剂)为基材,研发五项功能于一体、在水溶液中分散性好的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采用“智能化定位——实时线上监控+无人机巡检抽查+现场监督”全过程施工管理模式,并通过漳州市山水办牵头的“市县镇村”四级监管和福建兴和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的“项目组自查、第三方监理、业主和农户现场督查”四方协同,最终方案实现了土壤特定重金属稳定化、土壤质量整体改善、周边水体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果园种植水果品质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体现。

  如今,花山溪水体特定重金属污染得到源头治理,沿岸蜜柚种植园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蜜柚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在保障饮用水安全、土壤质量提升方面也起到积极作用,有力推动“土净山肥溪清”的新花山溪建设。

  近年来,李顺兴教授“环境与健康”团队注重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一体化,从事金属形态分析和污染控制新技术研究,将主持的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转化成为土壤重金属治理新技术,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被SCI收录90余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为生态安全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