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俞彩康:用“创一代”故事激励“后浪”前行

  中新网福建新闻5月11日电 (魏兴谷)走进永安市曹远镇坑边村,沿街外墙贴着白瓷砖的一排楼房整齐、醒目,这是当地村民曾经引以为豪的“坑边一条街”,也承载着“创一代”俞彩康的创业历程。

  “1992年,曹远撤乡建镇,村民们积极响应,由镇里统一规划,大家买地自建,这里很快形成一条街规模,大大改善了集镇面貌。”俞彩康说。

  俞彩康的房子位于沿街第一幢,地基130平方米、高5层。当年,一楼作为客厅,二三层分别为酒店、歌舞厅,建房、装修、安装电话,共花费近70万元。

  从村边宅基地,到搬进“坑边一条街”,这是俞彩康第二次建新房。

  1985年,俞彩康对自家老宅进行翻盖,新建二层水泥洋楼,花费六万余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万元户”是大富,俞彩康如何先富起来?

  1978年,改革开放如一阵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作为村里的农机手,俞彩康敏锐嗅到第一缕商机,从其他生产队购买一台二手手扶拖拉机后,开始跑运输。

  “起早贪黑,一天跑十几个小时,多的时候一天可以赚50多块钱,越干越有干劲。”俞彩康说。

  有了资金积累,俞彩康甩开膀子放手干。1983年8月26日,俞彩康花费3.8万元,购买一辆4.5吨二手解放牌大货车,在本地跑水泥运输。

  “当时不愁没有货源,一个人跑不过来,就开始组建车队。”俞彩康说,当年自己的车队有12辆车,挂靠的大货车有50多辆。

  除了跑运输,俞彩康还建加油站,代理水泥销售,最高峰时年营业额超百万元,成为当地纳税大户,多次荣获三明市致富带头人、示范户等荣誉称号。

  更让俞彩康难以忘怀的,是当年省上和三明市领导多次到家里调研、召开现场会议,鼓励他继续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情景。

  “一共有三次,分别是1995年5月27日、1996年5月26日和1996年9月18日,我都还留有照片资料。”俞彩康一边翻看着旧照片,一边回忆着每一次的场景。

  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是鼓励、更是鞭策和责任。俞彩康在创业的同时,积极投身双拥共建、学校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反哺家乡、回报社会,赢得各方赞誉。

  创业者永远在路上。“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儿女们过得也还可以,我想把当年自己和村民们创业的故事展现出来,激励更多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舞台。”俞彩康指着自家二楼摆放的各种照片、资料说,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展现创业故事的地方。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走出俞彩康家大门,“坑边一条街”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我们相信,随着更多的创业故事在这里接续书写,“坑边一条街”一定能重现当年的风采,再创新的辉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