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研究生“不予安排住宿”,合理吗?

  过去,一些研究生会抱怨住宿条件不佳,然而现在,他们中有不少人却已经不得不在校外“流浪”了。随着研究生招考初试将至,近日,“多所高校不再给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话题冲上热搜。

    图/图虫创意
    图/图虫创意
大学里的晾晒风景。中新社发 杨雨 摄
大学里的晾晒风景。中新社发 杨雨 摄

  从已公开的数据来看,202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了124.25万人,同比增长5.61%,这一数字是十年前的两倍。如果将时间线拉长,我国研究生招生数在过去的24年中增加了16倍。

  伴随着“全民考研热”和研究生扩招,高校的学生宿舍资源也日趋紧张。从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予安排宿舍”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有的学校甚至推出了抽签、摇号的模式。

  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校内宿舍,意味着求学成本的增加。此外,大学生活也将“不完整”。但也有校方管理人员认为,校内宿舍从根本上说属于一种福利。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解决这一问题,不能简单地要求专业硕士自行租房,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校外租房提供相应的便利。

  学生原则上需自行安排住宿

  “上岸”之后的第一件事,是给自己找住的地方。如果是在北上广深等城市,每年光房租就够不少学生“砸锅卖铁”了。

  一些学生“坐不住”了,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却又无可奈何。宿舍不足与研究生扩招密切相关。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现有的宿舍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一些学校选择不向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以解决住宿紧张的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今年,多所高校也明确了不予部分研究生安排住宿,其中主要涉及非全日制研究生及全日制专硕研究生。

  据《北京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针对拟招收2024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施行住宿申请制,住宿费用自理。

  其中,仅有人事档案转入该校,“强军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专项计划类型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方有资格申请学校住宿。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人事档案不转入该校的研究生、已明确由院系安排或协助安排住宿的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

  《清华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提到,2023 年录取的硕士生学校住宿收费 标准上限为 600 元/学期·人,2024 年住宿费标准将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说明。因学校学生宿舍资源紧张,定向就业类别(不转档案)硕士生不安排学生宿舍住宿。

  此外,南开大学声明,该校不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提供住宿。南京大学2024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生也需自行安排住宿,学校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适当的交通补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已有14所高校在近年相应调整了校内住宿申请条件。事实上,早在2018年,北京大学对于专硕新生们的住宿调整就曾引起热议。根据当时该校的方案,由于床位差额较大,至少有45%的专硕新生将无法入住该校的万柳公寓,剩下55%的“幸运儿”则由抽签决定。

  针对专硕新生的住宿安排调整也日渐增多。2019年,复旦大学官宣,除少数类别外,不安排专业学位硕士生在校内住宿,学生原则上需自行安排住宿。

  除“抽签”、“摇号”外,还有学校限定本地户籍的学生申请宿舍。对于硕士新生的“善后”,各校做法不同。有的称将积极协调拓展校外住宿资源,有的则强调“自行解决”或没有明确说明。

  不提供住宿或将成为趋势

  有评论指出,由于我国高校大多数都是公立大学,社会对他们有着公益化的期待。

  高校新建校舍的速度显然难与招生扩张同频。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应密曾分析,2000-2019年间,高校校舍建筑面积平均增幅仅为3.35%,这一数据低于研究生扩招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12.60%。

  “如果必须解决按规定学制毕业的学生住宿,扩招就会受阻,让专业硕士到校外租房,也是高校应对研究生扩招的现实选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

  有支持者认为,于学校而言,对财政池子的调度,应重点考虑的是教学科研以及教育改革的开展。如此,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有助于缓解学校的财政压力。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储朝晖则分析称,硕士生作为成年人,高校不为其提供住宿的风险相对较低,因而会选择让硕士生自行安排住宿。在公众的认知中,研究生通常已经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储朝晖介绍,从国际上来看,多数国家的高校不为硕士生提供住宿,甚至一些国家的高校不为本科生提供住宿,同时,一些高校会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房源。在他看来,提供住宿是高校的辅助功能,从高校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不提供住宿应该属于一种常态。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推进大学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主要举措就包括由校外企业、机构为学生提供学生公寓服务,学生住校外公寓,或者自己到校外租房,让学校专注教育教学。但这一改革随后遭遇阻力,被质疑影响对学生的寄宿制教育,并加重其经济负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说。

  熊丙奇提到的阻力,有多方面原因。有人认为不提供校内宿舍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面临经济压力和社交问题。首先,住宿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因为他们可能无法承担租房等额外费用。其次,提供住宿也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建立紧密的社交网络。

  此外,随着学制延长以及多所高校学费上调,完成专硕学业的成本可以说是骤增。

  在熊丙奇看来,从现代大学建设角度看,大学不提供住宿服务,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但这同时也需要社会有相应的配套服务,保障社会化后勤服务方式的公益性。

  他表示,应重点关注如何实行社会化的住宿方式,既有利于学校办学,又给学生自主选择权。但他强调,校方对学生仍然有基本的保障责任。

  熊丙奇提到,同样是硕士,为何学术硕士就可以住校内集体宿舍?他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校外租房提供相应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