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GDP增速超30%,广东这一地怎么做到的?

  广东这一地的GDP增长率,竟然超过了30%。

  今年前三季度,深汕特别合作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4.24亿元,同比增长30%。

  不仅今年,从2018年到2022年,深汕特别合作区GDP从38.95亿元快速增长至84.2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赤河广场 图/图虫创意
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赤河广场 图/图虫创意

  不少专业机构预测,今年深汕特别合作区GDP将突破100亿元。这意味着短短几年时间,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总量实现了翻倍。

  深圳的“飞地”

  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广东省汕尾市西部,隶属汕尾市海丰县行政区域,户籍人口8.15万人,实际管理人口13.63万人,由深圳市主导建设管理 。

  有分析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经济增速,主要因为其原本GDP的基数较低,所以增长空间较大,但不少专家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放眼全国,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体量相当的行政区很多,但是为什么它们没有取得高速的增长?”国家高端智库CDI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表示。在他看来,深汕特别合作区之所以高速发展,源于其独特模式释放的红利。

  多年以来,缺地问题成为困扰深圳发展的一大难题。

  有当地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之前,有过不少关于深圳发展空间的讨论,但因无法平衡多方利益而没能落地。他说,“之前有呼声将惠阳(广东省惠州市下辖区)等邻近深圳的区域划归深圳,但这些区域属于珠三角,本身经济基础较好,划归深圳可能影响其既有产业的发展。此外,深圳是二级财政,如果将这些区域划归深圳,广东将损失一部分财政收入。”

  彼时,经济总量常年在广东排名倒数的汕尾市也在寻找新的突破。“汕尾想到的策略是‘抱大腿’,最开始深圳和汕尾两地的合作方式是从对口帮扶切入,共同成立了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园。”这位知情人士表示。

  到了2011年,成立于2008年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园升格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其面积扩容至海丰县鹅埠、赤石、小漠、鲘门四镇,共468.3平方千米,这是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

  不过,直到2018年前后,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发展才进入快车道。

  “最开始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和汕尾共同管理,但几年来发现在具体操作层面,两地都施展不开‘手脚’,特别是深圳很难在此完成大规模投资,于是省里开始调整思路。”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2017年9月2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要求深圳市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全面主导合作区经济社会事务的责任,按照“10+1”(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

  2018年2月,深圳市下发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的工作方案,调整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2018年12月,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自此,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始被外界称作深圳的“飞地”。

  “虽然实际管辖权归深圳,但因为土地归属,汕尾能够分享到来自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财税收入,这就实现了合作共赢。”宋丁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产业导入

  在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看来,近期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高增长的核心因素是深圳产业的导入。

  今年前三季度,深汕特别合作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1.04亿元、同比增长54.1%。而从2018年到2022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从66.74亿元快速增长至229.12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今年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实际上搭上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快车。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53 万辆,同比增长29%,环比增长17%。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量627.4万辆,同比增长38%。

  而深圳本土车企比亚迪,更是连续多月在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榜上名列榜首。

  10月30日,比亚迪发布的2023年三季报显示,比亚迪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222.75亿元,同比增长57.75%;实现归母净利润213.67亿元,同比增长129.47%。具体到汽车销量,上述公告显示,比亚迪前三季度销售新能源汽车207.96万辆,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同比增长76.23%。

  “今年以来,随着比亚迪销量持续增长,其在全国多地不断扩充产能,包括西安、合肥等城市,作为大本营的深圳,当然不想错过这一机会。而比亚迪总部周边存在用地紧张问题,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深圳建设新能源汽车城的不二选择。”宋丁说。

  在官方表述中,深圳多次提及“将全力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抢抓新能源汽车赛道风口,加快打造‘一主三辅’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一主”指的是新能源汽车主业,“三辅”则是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

  2022年8月,深汕特别合作区一宗超116万平方米的新能源产业用地成功挂牌出让,由比亚迪以6.28亿元竞得。该地块是比亚迪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摘得的第三块超大面积工业用地,将用于建设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项目,该项目已于今年开工建设。此前,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项目已经投产。

  在丁力看来,类似比亚迪这类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实际上充当了“链主”地位,由于汽车产业链较长,一旦“链主”落户,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会纷纷前去落户。

  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引进产业项目106个,其中48个项目已投产,除了龙头项目比亚迪,协鑫、德方纳米、京西重工、力劲科技、东风李尔、壁虎科技等头部企业纷纷落户。

  能否复制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取得初步成绩后,越来越多关注开始投向其发展模式。

  “汕尾的收益,不仅仅来自土地租金收益和税收分成。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起来以后,对其周边的带动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丁力表示。

  今年11月,《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发布,深圳市和汕尾市将锚定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特区”带“老区”的创新模式,强化对接联动。

  在丁力看来,深汕这种模式,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发挥带动作用的一次有益探索,但他也坦言,深汕的模式具有其特殊性。

  宋丁分析,土地开发强度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30%,而当下深圳的土地开发强度达到了50%,可用于开发的工业用地越来越少,所以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土地对于深圳有效增加工业用地而言,是难以替代的重要发展空间。

  深圳总面积仅1997.47平方公里,而广东省会广州则为7434.40平方公里,从面积上看广州是深圳的3.7倍。

  另一方面,截至2022年末,深圳全市常住人口达1766.18万人,近十年深圳人口增长超过700万,位于全国各城榜首。越来越多新市民的涌入,意味着深圳需要更多居住用地满足需求,深圳也在不断满足这一需求。

  2023年4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2023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显示,深圳今年计划供应建设用地总量1200公顷,其中民生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分别为543公顷和330公顷,分别占总供应量的45.3%和27.5%;产业用地则为300公顷,占比25.0%。

  在丁力看来,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能很好发展的前提是深圳缺土地,汕尾则需要经济带动,所以双方能各取所需、合作共赢。而其他城市能否适用这一模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