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浦城余塘村:畲族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新做罗裙长又长,罗裙内里绣凤凰,裙内又绣凤凰鸟,新绣凤凰五色妆。”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富岭镇的余塘民族村大会堂,身着传统畲族服饰的钟丁凤正在唱着民歌,赢得游客和观众一阵阵喝彩。在场的兰爱友是当地的老村民,他激动地说道:“作为一名在余塘村土生土长几十年的畲族人,我见证了余塘村这些年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余塘村能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有这么舒适宜居的环境,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余塘村的畲族文化墙 谢可 摄
余塘村的畲族文化墙 谢可 摄
余塘村映向蓝天的百亩烟田 谢可 摄
余塘村映向蓝天的百亩烟田 谢可 摄

  近年来,浦城县富岭镇余塘村在当地政府、当地烟草部门的支持下,积极争取整合各类资金,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整体要求,围绕“特色畲族村”的发展理念,立足生态资源,以振兴畲族文化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独具畲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引领谋新篇

  走进浦城县富岭镇余塘村村委会,一面写满“六要工作法”、党建网格规划、党员宣言等内容的“党员文化墙”格外显眼。一块块履职清单的背后是余塘村党支部党建工作迸发出的蓬勃力量。余塘村构建了以党支部为统领的“多位一体”村级组织体系。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多彩主题党日”等制度,扎实开展党建网格规划工作,引领着村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作为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结对共建村,双方结对后共同打造“国企+乡村”的党建共同体模式,多元化开展结对共建活动。

  去年9月,余塘村党支部同浦城县烟草局第一支部开展了以“齐心共耕希望田”为主题的党支部共建活动,确认了认领认种撂荒农田,两支部党员们纷纷走进田间地头,整地、除草,共同对“希望田”进行开垦,以实际行动推动撂荒农田复耕复种,助力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除盘活土地资源以外,余塘村党支部同畲族文化研究会与共青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共同开展了“山海相约·海睿梦夏令营”活动,组织在校学生们对余塘村开展有关民族乡村振兴的调研,邀请参观余塘村畲族民俗馆,了解畲族民俗文化,并且通过抖音直播,开展“大手拉小手民族团结我同行,讲好畲族故事”、绘画畲族文化墙等活动,为传承发展畲族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余塘村依靠国企在资本、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统筹农村土地、文化等要素资源,以党建引领实现了村美民富。

  产业谋划开新路

  百亩烟田映蓝天,多元产业满田间。余塘村的开路振兴秘诀起于独特文化,兴于产业赋能。

  “蔬菜大棚项目非常好,真的可以让我们老百姓富起来,是村里为我们老百姓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我们这些农村妇女原来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没有收入来源,现在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挣钱,工作难度不大,还能挣钱养家两不误。”钟丁凤没来蔬菜基地工作前一直在家料理农务,自从村里的蔬菜大棚建起来后,它就应聘上岗成为了第一批“蔬菜保姆”,每个月都能有2000多元工资。在尝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甜头后,她把身边的姐妹们都介绍到了基地做“蔬菜保姆”。

  2021年,余塘村招引到了有着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承包大户,整体流转了六组农田,建设了蔬菜大棚,采用科学的种植模式和精细化管理,成功把“余塘蔬菜”的名片打响,村民的收入也跟着蔬菜产业一同增长。

  村里富余的男工则被引入了烟叶产业。在浦城县烟草部门的支持下,余塘村整合出土地资源新建了烤房、种起了烟,在烟草部门的专业化管理和培训下,余塘村烟农的“钱袋子”再度“臌胀”,户均收入获得再进一步的增长。烟叶的种植不仅富了村财和烟农口袋,同时还可以给其他脱贫户和群众拓宽务工渠道,烟叶产业从育苗、移栽、采收、烘烤、初分等环节累计带动务工千余人次,让村民在自己的家门口更加富裕了起来。

  文化传承塑新生

  “畲族文化是余塘村的根,更是余塘村的魂,乡村要发展,文化也要一同传承。”余塘村第一书记张恩浩说道。

  余塘村村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之后,精神文化生活也跟着丰富了起来。每天的茶余饭后,村里的长辈们总会带着年轻人练习发音,为的是在下一次的文化演出中,展现出更好的自己。

  沿着文化传承的这个巧思发展,近年来余塘村致力畲族文化传承保护,组织了畲族文化表演班,组织编排畲族歌舞节目,经常性地到县里参加演出,把畲族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今年的浦城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中,余塘村准备了3个节目参加文艺演出,为的就是把畲族风情带入到全县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在余塘村的畲族文化传承规划里,他们要把余塘村打造成为全县首个民族风情主题的沉浸体验村,把畲族文化元素深深地留在这片大地之上。

  与多年前相比,现在的余塘村在不断地变得更好,这既有村民和村委的团结努力,更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步,余塘村将充分利用国企资源,继续做好畲族村经济提升、环境提升和文化传承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村庄资源发挥到最大化,将沉睡资源变为致富资源,以产业联动激活源头活水,在家门口创造了属于全体畲族村民的“诗和远方”。(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