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海峡姐妹】李丽芬:用专业诠释DNA解读者的巾帼担当

  她虽然不是公安刑事科学技术科班出身,却凭借拼劲闯劲,刻苦钻研、精益求精,逐渐成长为警队技术尖兵;她虽然不在破案现场,却能运用科学数据,抽丝破茧、循踪觅迹,层层拨开犯罪疑云。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专业与果敢,争做追求真相的奋斗者、维护正义的追梦人,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女性的为民担当。她就是“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女民警”、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刑侦大队警务技术二级主管李丽芬。

  从警以来,李丽芬共参与3000余起刑事案件的勘查鉴定,检验物证超万件,比中嫌疑人近千名,为案件侦破、刑事诉讼提供关键证据支撑。因工作业绩突出,李丽芬还获评“全国刑事技术破案会战优秀刑事技术民警”“全省公安刑事技术物证鉴定能手”,曾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获个人嘉奖2次。

  较真碰硬的难题“破解者”

  在周围人眼中,李丽芬从小品学兼优,骨子里还带有不服输的韧劲,大学期间,更是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保送攻读硕士学位。

  2016年,刚参加公安工作不久的李丽芬接到一个新任务——筹建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DNA实验室,并承担鉴定工作。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此前未曾从事过刑事技术工作,李丽芬不愿退缩,主动申请到外地学习,请教行业专家,积极投身到实验室建设中。嘈杂繁乱的实验室硬件建设施工现场,总是穿梭着李丽芬娇小的身影,所有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都称她“包工头”。

  通过一年多的筹建,厦门市第一家县级公安机关DNA实验室建成了。投入实战初期,由于专业技术警力不足,工作量又大,加班加点成了李丽芬的家常便饭。当时,全国DNA实验室在攻坚一项专业课题——提高物证检出率。秉承了福建人“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精神特质,李丽芬知难不畏难,凭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动手能力,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专业资料,精心设计验证实验,建立针对不同类型检材的提取方法模型,总结出一套“样板经验”,得到省公安厅职能部门认可并在全省推广,多篇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

  察微析疑的大案“追凶人”

  一顶帽子、一个口罩、一双手套、一身白大褂,这是李丽芬工作时的标配。从警10年来,心思缜密的她坚持从细微处着手,常常往返于整洁明亮的实验室与形形色色的案发现场,人们避之不及的血腥恶臭,她早已习惯了。

  近年来,李丽芬扎根岗位、察微析疑,检验、固定关键证据,为4起20年以上命案积案的侦破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2000年7月29日,厦门市一单元房内发生一起恶性命案,受当时的侦查手段和技术条件限制,案件久侦未破。多年来,专案民警始终没有放松对这起命案的侦查。2020年初,李丽芬接手该案,利用熟练掌握的最新技术,对案件现场物证进行重新检验,并创新运用各类技战法,逐渐找到案件侦办的突破口,从而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

  辛勤的付出有了收获,她十分欣慰,顾不上当时的疫情风险,主动请缨,跟随专案民警,马不停蹄赶往嫌疑人在省外的藏匿处。凌晨4点,春寒料峭,她蹲守在嫌疑人家门口,收集物证信息。经过物证检验,当确认嫌疑人身份、成功将其抓获、沉积20年的疑难命案积案告破的那一刻到来时,她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让爱团圆的民心“守护者”

  “能为打击犯罪、守护安宁贡献力量,我很自豪!”在李丽芬看来,选择了警察这份职业,就要扛起“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责任。多年来,面对群众的求助,她总是竭尽全力。

  2022年2月22日,群众杨某报警求助,称其8岁时被拐卖,后辗转广州等地寻亲未果。求助线索到了李丽芬手中,她凭借仅有的数据信息,踏上了艰辛的为民寻亲之路。一次次调整研判方向、一次次更改比对模式、一次次致电外省协查核实,尝试多种方法,经过数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丽芬成功帮助被拐40年的杨某,找到了远在湖北恩施的亲人。

  作为一名技术民警,也是一位母亲,骨肉分离、家庭离散的场景令李丽芬心疼。她无数次勉励自己,即便再难,也一定要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帮助更多离散的家庭早日团圆。近年来,她和同事们一起,帮助找回历年失踪被拐儿童100余名,促成思明分局工作成效位居厦门市公安机关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