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普洱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孟连县”)的橡胶林,几位胶农站在橡胶树旁,托起绑在树上收集胶水的铁皮小碗,查看一夜的收成。
“按照往年经验,早该在4月割胶了。现在都9月了,我家的20亩橡胶树,还有很多没割的。”


作为橡胶种植大县,孟连县有10万余人从事橡胶种植,共有橡胶林30余万亩,已经有超过35年橡胶种植历史。
这位老伯的遭遇,今年在整个孟连县都很普遍。孟连县县茶特发展中心主任李梅英表示,全县上半年受干旱和白粉病影响,出胶量和市场成交价均有所下降。
虽然产量下降,但孟连县的胶农却意外的从容,所谓“口袋有粮,心里不慌”,收成不好他们心里依然“有底”。给胶农们“兜底”的则是中国人寿。
8月30日,中国人寿举行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农业保险高质量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媒体调研采访与新闻发布活动”,走进了孟连县,揭开了中国人寿让农民心不慌的金融方案。
引入期货力量 “维稳”胶农收入
保险护航,心中不慌。随着越来越多保险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并逐步探索助农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如今,农业保险已成为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为许多农户的种植生产提供着“安全感”。财政部今年3月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192亿元,农业保险共为1.67亿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其中,中国人寿旗下财险公司(以下称“中国人寿财险”)也早在2012年就已经正式进入农险市场,持续推出了多个乡村振兴专属系列产品,并探索面向特定区域的产品供给。
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人寿财险累计为1.53亿户次农户提供4.56万亿元风险保障,支付赔款超280亿元,超2000万户次农户受益。
而如何进一步保障农民收入,打破传统仅对因灾受损产品进行经济单一补偿机制,探索农险从“保成本、保产量”逐渐向“保价格、保收入”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这也是该内容自2016年首次被写入文件后,连续8年被提及。多位业内人士提出,期货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分支,如何与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多层次结合,将是今后资本市场服务“三农”的着力点。
想要发挥好“保险+期货”在服务“三农”问题上的优势,就要先搞清楚,“保险+期货”的工作机制,以及针对农户收入的保障原理。
所谓“保险+期货”,是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通过购买农业保险,为农民提供保障,转移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在这种模式下,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为农民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在农产品市场波动时获得更好的保障。保险公司通过向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将风险转移进行再保险;风险管理子公司再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相应的复制期权操作,进一步分散风险,最终形成风险分散、各方受益的闭环。当市场价格向不利于农户或者合作社方向发展时,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将风险对冲收益赔付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赔付给农户完成风险转移价格补偿的过程。在一些地区,“保险+期货”已经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推动,在政府和交易所提供的保费补贴支持下,农户向保险公司购买相关保险产品,确保收益。
换句话说,农户与保险企业签订了“保险+期货”合同后,保险公司为农户提供保障,期货公司为保险公司通过收益赔付提供保障,并与保险公司共同向农户提供收入保障。以孟连县橡胶产业为例,当地胶农通过县政府与中国人寿签订“保险+期货”合同后,当橡胶林因白粉病、干旱等病灾害时,无法正常割胶,胶农可以按照天然橡胶在期货市场上的价格,得到最高15亩地的收入赔付。
而至于为什么将保险上限规定在了15亩地,李梅英表示,这一政策主要考虑规避“养懒汉”的风险。也就是说,通过“保险+期货”项目,胶农可以获得生活收入的“兜底”,但不能演变成是否劳作都能获得同等收入。“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大病户、无保户、困难户出现因灾返贫的情况,但根本目的是要提振群众参与农业种植的积极性。只有群众参与了,他们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
据悉,中国人寿财险云南省分公司自2017年开始试点“保险+期货”。2017至2021年间,投保资金全部依靠政府支出,个人无需承担。2021年,农户个人需以每亩10元的价格,部分承担投保资金,多种多得,多保多得,最高不超过种植面积。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人寿财险在云南地区通过“保险+期货”的方式解决胶农因橡胶价格下跌致贫的风险涉及区域有景谷县、孟连县、耿马县等多个县域,为云南3.6万户次农户提供了6.61亿元的风险保障,累计赔付952万元。
多产业布局“保险+期货” 稳定农业发展
中国人寿财险云南省分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李昊城表示,“保险+期货”作为2016年以来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和保险公司跨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即“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模式,主要用于防控农产品价格风险,具备时效性强、公允性高、风险转移有效的特点,呈现出“你种地,我托底”的助农优势,而受到社会多位专家的重视。有专家建议,在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作为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农业发展的有益尝试,应稳步扩大和推广“保险+期货”试点。
此外,针对社会对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是否造成影响的担心,有专家回应,无论价格保险、收入保险,还是场内、场外期权,均不影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不仅在橡胶产业,2022年,中国人寿财险云南省分公司还积极与19家期货公司对接合作,拓展服务领域。如今,“保险+期货”产品已触达白糖、生猪饲料、生猪价格等云南全特色农业项目。截至目前,项目覆盖全省11个州市,为超20万户次农户提供了30亿元的风险保障,累计支付赔款5058.5万元,受益户次超19万户次。
由点带面,从云南等地启动试点以来,中国人寿财险已向全国多地开展落地“保险+期货”输送了宝贵经验。2022年,“保险+期货”业务已覆盖全国25个省,为近3.65万户次农户提供了近70亿元的风险保障,累计支付赔款约1.88亿元,受益户次近2.86万户次。今年7月31日,中国人寿财险还发布了基于“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温度指数”的水产养殖温度指数保险产品,为我国应对粮食面临的极端天气挑战提出期货之策,更好服务构建农业天气风险管理体系。
不可否认,“保险+期货”项目为险企探索助农实践找到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动力。但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作为我国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在实际开展“保险+期货”助农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堵点和难点。客观讲,当下普遍“保险+期货”模式只解决了价格风险,农产品销售问题没有解决;“保险+期货”存在产品种类不足、展业机构少、展业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与此同时,作为“保险+期货”项目风险的承担主体——保险企业也面临承保利润过低,营收风险较高,“保险+期货”链条各环节权责分配不均等问题。
中国人寿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人寿财险承担金融央企的责任,探索、扩大“保险+期货”覆盖范围,通过丰富险种种类,逐步实现“价格+期货”向“收入+期货”产品的转变,也为金融纾困,服务实体经济、稳定经济大盘探索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案,并以”保险+期货“为契机,全面推进探索“保险+”模式,丰富金融服务。
探索“保险+”模式 履行金融央企责任
探索“保险+”模式,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以天津市宝坻区产业发展为例,当地海鲜养殖企业经常会陷入贷款抵押物不足,增信难、融资难的困境。为此,中国人寿结合当地海产品特色及相关气候条件,创新推出“保险+融资”“保险+气象”等保险产品,通过“活体抵押+保险保障+银行授信”模式盘活生物资产,独家开发“菜单式”综合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稻田蟹气象指数保险等。截至2012年12月,中国人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已与多家AA级期货公司开展合作,累计为天津市各类种植、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5000余万元;气象指数保险覆盖了天津市宝坻、津南等区的1万多亩农田,向天津数十农户赔付了80余万元。
此外,为推动保险业数字化转型,中国人寿财险积极推动企业及相关产业科技进步和升级。近年来,中国人寿财险陆续建设了集无人机管理、飞行、拍摄、分析一体的“国寿i农飞”平台,全面加快公司农业保险科技的战略部署与深度应用,推动公司农业保险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搭建了“一路行”空中智赔平台,实现一站式在线视频理赔,助力损失核定更精确、赔款支付更快速,使客户轻松享受无接触、便捷化的智能理赔体验。
与此同时,中国人寿财险还搭建了集计算机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于一体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人工智能开发平台,依托海量的行业数据与领先的自研自控技术能力,助力承保、核保、理赔、客服等保险业务场景的高质量数字化发展;建设了隐私计算平台,为保障数据交易中的隐私安全提供了解决方案,规避数据泄露风险。
就在9月5日,中国人寿向社会公布了《202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末,中国人寿通过中国人寿慈善基金会累计捐赠公益慈善资金超 6 亿元,全集团保险资金投资支持乡村振兴领域存量规模超 890 亿元,广发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超 1,475 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超 196 亿元,2022年全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约 610 万亿元,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实体经济存量规模突破 3.9 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近 4,00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