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出台了多项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并通过数字化治理手段,切实预防和解决欠薪问题,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倾心倾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着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营商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
多举措根治欠薪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进一步强化根治欠薪和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通知提出,要强化联合惩戒,依法认定和公开失信联合惩戒名单,实施部门联合惩戒,对恶意欠薪欠款的主体依法依规惩戒并向社会公开曝光,对屡清屡欠农民工工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的政府部门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限制文明单位评选。
通知强调,要进一步畅通维权渠道,宣传权益保障常识、政策,让企业和劳动者遇到问题敢于维权、投诉有门;要全面组织排查,确保欠薪欠款问题见边见底,严禁瞒报,限时完成排查核实工作。
日前,福建省住建厅与福建省人社厅联合制定了《关于深化“整治在建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问题,保障农民工权益”工作方案》,全面排查于7月1日启动,持续至11月底,为期5个月。各级住建部门和人社部门对在建项目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进行全面排查,督促问题项目落实整改。建立欠款欠薪摸排清单和问题清单,明确化解时限,责任到人。
今年,福建省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根治欠薪制度建设争优争先争效行动的通知》,从2023年5月10日至12月31日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根治欠薪制度建设争先争优争效行动。
行动以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为抓手,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监督检查,夯实技术支撑,确保制度“内容完善、程序严密、覆盖全面、执行到位”,推动治理制度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
数字化治理及时预警 早发现、早处置
据介绍,欠薪问题的数字治理指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测各类工资支付主体的工资支付行为,及时预警、提示可能存在的欠薪隐患,从而实现欠薪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置。
福建省人社厅劳动监察局局长赵献忠表示,我省建设、推广福建省劳动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欠薪线索线上反映、劳资纠纷风险预警、实名制信息化管理、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网上书面审查、施工企业合同履约行为评价等功能,推动工程建设领域根治欠薪工作全流程、全方位线上管理,并将线上监测范围逐步扩展至非工程建设领域。
劳动者可以通过微信搜索“福建人社”微信小程序,在完成实名认证后,可以通过小程序的欠薪线索反映功能填写相关内容,提交后,大数据平台将自动流转至有管辖权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由相应监察机构进行核实、处置。
在实名制信息化管理方面,福建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实名制管理系统,通过实名制管理系统线上监测在建工程项目用工、考勤情况;由工程建设领域行业主管部门督促、指导施工企业使用省级实名制管理系统,及时将工程项目纳入系统进行管理。截至目前,全省四千多个在建工程项目纳入系统进行管理,涵盖房屋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等领域。
平台设置了考勤抽查功能,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平台对考勤真实性进行随机抽查核实,被抽查的项目需通过“福建人社”微信小程序的人脸识别功能进行回应以便确定是否存在代打卡情况。
赵献忠表示,依托大数据平台,建设了省级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系统,通过信息采集、数据汇聚等方式,省级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系统动态监测省内在建工程项目工程款支付担保、工资专用账户、工资保证金等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情况。同时,通过与实名制考勤数据的比对分析,及时提示可能存在欠薪隐患的在建工程项目,实现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问题的早介入、早处置。
此外,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施工企业合同履约行为的线上评价,2023年3月,省人社厅会同省住建厅出台《福建省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履约行为评价细则》,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汇聚、采集、分析,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自动评分或给出评分建议,建筑施工企业不落实工资保证金、实名制管理、工资专户、总包代发等制度的,将直接导致建筑施工企业评价失分,从而影响建筑施工企业招投标得分。(记者 卢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