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见到薛振晖时,他正在小心翼翼地填装着标本,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薛振晖是一名民间的博物爱好者,也是一名自然科普老师,他的主要工作是设计自然科普课程,致力于帮助青少年了解生物多样性。日前,记者在福州约访了薛振晖。
【同期】福州自然科普老师 薛振晖
从业这些年,实际上也是给孩子,让更多的孩子去认识到了我们身边的一些物种。我们不说带大家去非洲看大象,我们更希望孩子能够从家门口,比如说从社区的绿化带到公园,甚至到我们周边的山林乡村,去认识更多我们当地原生的本土的物种,让孩子们对自己本土的物种多样性有一个更好的认知。
【解说】在薛振晖的工作室内,陈列着众多的昆虫标本,有的如巴掌大,有的似蚊虫一般小,对于这些标本,薛振晖呵护有加。
【同期】福州自然科普老师 薛振晖
我们这一盒基本上都是我们福建省内能够见到的一些甲虫的标本,我们大家都知道生物多样性它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那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边第一排这边的这四只,它实际上差异非常大,就有三种不同的牙形,那我们叫大牙形、中牙形跟小牙形。实际上这个就很好地展示了一个物种,它种群内基因的多样性。
【解说】2017年,薛振晖通过互联网的“昆虫圈”结识了同样喜爱博物学的刘鹏宇、郭亮等人。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一群热爱博物的人聚到了一起,成立了“虫林野趣”工作室。多年来,他们经常相约带着网兜,跑遍福建的山区,追寻昆虫的踪影。
【同期】福州自然科普老师 薛振晖
我们这个行业现在是没有热爱,你是干不来的,因为它真的蛮辛苦的。并不是说看到我只是做课程设计或者什么的,我们有大量的野外工作要去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去积累,我们很难做到在课堂上去有所输出。所以要想给孩子传递更多的知识,传达更多的乐趣,我们自己本身也要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的经历才可以。
【解说】薛振晖告诉记者,除了从事自然科普教育以外,他还经常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工作。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将自然文化与自然科学知识传递给青少年,开阔他们的视野。
【同期】福州自然科普老师 薛振晖
我们比如说会拿一些昆虫给大家展示,展示之后我们就会把这个昆虫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有一个放生的仪式,我们会把它放生掉,那包括植物也是,我们会让每一个孩子轮流去触摸,去感受它,去了解它的一些知识。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也会让孩子学会这些东西。
吴晟炜 高骥睿 福建福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