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郑美玉:把村子当成自己家一样经营

  郑美玉,西滨镇彭坑村支部书记、主任,是尤溪县唯一连选连任四届的“一肩挑”女村主干。作为一村的当家人,任职以来,郑美玉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践行“为村谋发展、为民谋福利”的初心,带领村民脚踏实地地走上幸福路,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建功新时代的巾帼风采。她个人先后获省“三八”红旗手、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表率先行 建好生态“幸福家”

  1988年,郑美玉嫁入距离西滨镇最远的一个小村--彭坑村。那时,村里人少财薄,基础设施落后,村内还有连片的旱厕和猪圈等,恶臭重人,村民经过都是绕着走。

  作为“外来媳妇”的郑美玉,决心改善村里的落后面貌。2002年,经村民推选,她进入村委会担任妇女主任,2012年,43岁的她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开始上任时,村民们对这位女村主干的能力也表示怀疑过。为了全村发展,郑美玉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一上任,她就发动村两委干部,党员走家串户沟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动员全村参与美丽家园建设。

  因件件事关村民利益,要想彻底整治,并非易事。但郑美玉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凡事走在前头,带领两委干部逐家逐户走访,征求村民的改造意见,并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商量解决之道。同时,她“巧妙”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特殊作用,常往女党员、妇女群众家里钻,与她们“拉家常”交心,先做通妇女工作,再通过她们做通家人思想工作,很快就调动全体村民参与美丽家园建设的积极性,仅仅3个月时间,就把道路旁的公厕、猪栏全部无偿自愿拆除,并栽种上花草树木,全村仅绿化面积就达到2600平方米,昔日臭烘烘的彭坑村面貌焕然一新。

  因彭坑村是小村,项目、资金很难争取,但只要有利于村子发展,再多困难,郑美玉都要干。她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累计800多万元,用于拓宽村道、修建防洪堤、人工湖、三格化粪池等,推进提升改造工程保障全村饮用水安全。同时,村里还建起了篮球场、老人活动中心,彭坑村成为了一个幸福指数高、生态优美的幸福家园。2018年,彭坑村入选全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名单,还曾荣获市级“生态村”、市“六无村”、县级“文明村”等称号。

  推动发展 走好强村“富民路”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支撑,如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这是郑美玉一直以来考虑的事情。为了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郑美玉召集村党支部会议,提出规范集体土地管理。同时,通过探索“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她牵头成立林业股份合作社,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鼓励村民参与植树造林,持续推动林业增效。目前,全村有毛竹20公顷、绿竹13.3公顷。

  此外,为了促进增收渠道多样化,郑美玉还动员村民发展烟叶种植、水稻制种等产业,并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村里主要种有烟叶6.67公顷,有7座烤烟房:发展水稻制种10公项、再生稻7.33公项、果树6公顷、油茶20公顷。2020年5月,郑美玉还通过盘活村内闲置厂房,引进了一家石板材加工厂,增加村财租金收益4万元。2021年实现村集体收入18.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为民解忧 做好群众“自家人”

  村里没有骨灰楼,没有规范的殡葬管理。郑美玉决定要在村里新建骨灰楼,但村财薄弱,缺乏启动资金,怎么办呢?郑美玉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提出“上级补一点、村财出一点、村民筹一点”的办法。说干就干,郑美玉就白天到田间地头与党员群众拉家常、作动员,晚上挨家挨户去募捐资金,虽然免不了冷嘲热讽,但她还是微笑着做工作,最终村民每人出资50元,在村里建起了骨灰楼。

  得知村里有2名孩子考上大学,却因家庭困难无法顺利就学,郑美玉跑遍相关部门,最大限度的帮助村2位困难大学生争取资金支持,并时常关心他们的学习动态,如今,两个孩子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对郑美玉感激在心,还会时常与她沟通工作生活情况。

  一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家庭,琐事繁多。郑美玉靠着一桩桩惠民实事,换来村民们的暖心回应。她连续4届满票连任村党支部书记,并连续4年高票当选村主任。“她办事认真,做事公道,我们都放心!”在新建设的老年活动中心,村民们说起村里的变化,纷纷为郑美玉点赞。

郑美玉被推选为三明市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郑美玉被推选为三明市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只要你拿出诚心与决心,把村子当成自己家一样经营,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新时代、新农村的美好生活,大家就会支持你的工作!”这是郑美玉最常说的话。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和妇女代表,她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画好美丽彭坑的幸福画卷,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