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厦大师生实地调研助力漳州乡村产业振兴

  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5日电 (林德融 黄劲夫)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积极拓展完善实践育人平台,通过强化育人队伍建设、拓展实习实践基地、大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深入运用到推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把论文书写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

厦大师生到海新集团参观交流,调研产业发展。厦大管理学院供图
厦大师生到海新集团参观交流,调研产业发展。厦大管理学院供图

  2022年8月至9月,管理学院党委和企业管理系围绕“乡村企业家创业”“乡村企业数字化发展”等乡村振兴的不同主题,开展多次研讨,精心规划了暑期社会实践方案,组建了数支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实践队在管理学院党委领导、企业管理系4位专任教师、学院辅导员等的共同指导带领下,奔赴漳州市龙海区,聚焦调研主题,走访管理部门、特色乡镇、特色企业,深入田间地头,寻访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面向一线的创业者、普通劳动者开展问卷调查,扎实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发挥专业优势为村镇为企业细致把脉、智慧赋能,结合理论研究及调研情况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实地走访交流 聚焦地方特色

  2022年8月30日,在实践队全体师生启程之前,几位指导老师提前前往漳州龙海区,先后走访龙海团区委、龙海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工信局、统计局,与相关负责领导、干部就龙海区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展开交流,锚定实践队正式出行调研的目的地以及访谈对象,为实地实践调研和后期的问卷调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厦大师生与龙海区隆教乡负责人座谈交流,了解乡村振兴情况。厦大管理学院供图
厦大师生与龙海区隆教乡负责人座谈交流,了解乡村振兴情况。厦大管理学院供图

  2022年9月1日上午,实践队师生一行25人抵达龙海,兵分两路开展调研实践活动,先后前往龙海区东园镇、港尾镇、海澄镇、紫泥镇、浮宫镇、白水镇等八个重点特色乡镇展开调研。实践队通过组织参与座谈会议、参观走访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会谈村镇乡村振兴干部,深入了解各乡镇的基本情况、发展概况及未来规划等,涉及“农工商”三大产业的兴旺、人居环境治理、医疗文卫服务等多个方面。

  走访的八个乡镇在乡村振兴方面已取得可喜进展,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初显,且各有优势,探索建立了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当地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不断提升。其成功之秘诀在于坚持并加强党的领导,乡镇党委和各村委始终坚守一线把方向、谋大局、抓改革、促发展,准确结合各地的地理环境、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传统产业优势,因势利导,不盲从不迎合不回避,较好地平衡好新发展理念与传统产业发展经验的相互关系;注重凝聚人心,充分激发和调动身边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注重创新思路,统筹抓好重点难点,找准发展路径,制定符合本乡本土特色的发展规划,以新思维、新技术、新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血液和不竭动力,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厦大师生走访参观埭美古村。厦大管理学院供图
厦大师生走访参观埭美古村。厦大管理学院供图

  其中,紫泥镇凭借其海岛的优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创新性保留与发展传统的龙舟钉造技艺;隆教畲族乡背山面海,发展农业、工业不占优势,当地政府另辟蹊径,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了白塘湾和镇海角等旅游胜地,当地旅游产业得以大踏步发展。

  访问重点企业 关注农工结合

  实践队前往访问当地重点特色企业,深入了解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和企业文化。

  龙海区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休闲食品名城”,不仅有兴旺的食品企业,也有种养殖业、制造业,可谓百花齐放,但走访了解之后,实践队也发现他们的一些共通之处。首先,用好悠久的传统产业基础,发挥区位优势、农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其次,坚持新发展理念,顺应新形势、把握新规律,注重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发展模式创新为支撑,守好绿色发展底线,发挥人才人力效能,拉动经济发展,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辐射带动所在村镇乡村振兴发展。

  值得一提的有:福建省海新集团,起步于农牧业,紧密结合本土资源和区位环境特点,坚持农牧与食品业的专精发展战略,走出了先强后大的特色道路,近年来更以“专家把控技术”“公司+农场+农户”的养殖模式,成功进军生猪养殖产业;绿新食品有限公司,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红藻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生产、设计、研发、销售为一体,依靠高新技术,顺利实现从模仿到本土化到国际化的飞跃;瑞泉网业制造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产商业捕捞渔网、渔线、钓线及各式捕捞配具,产品成功销往世界各地。

  对话产业带头人 挖掘创业好品质

  实践队不仅走访乡镇人民政府、地方企业,还前往当地乡村振兴重点特色村落,与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展开面对面交流。

实践队师生与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交流。厦大管理学院供图
实践队师生与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交流。厦大管理学院供图

  无论是家庭农场,还是农业合作社,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独到经验。实践队本次访谈的带头人,都名副其实“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他们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共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头雁”效应已初步显现。各位带头人勤劳淳朴,善于学习,富有农业情怀,巧妙运用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此外,他们并不“独善其身”,而是积极带动身边的农民“伙伴”一起发展。实践队在调研中也发现,有些乡镇的农业数字化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化从餐桌延伸到土地到产品,数据成为新型农业生产要素;电商蓬勃发展,正在助力优化农产品供应链。

  其中,绿丰家庭农场水果分捡已实现自动化;董姐生态家庭农场从种植普通杨梅到探索种植生态杨梅再到使用有机肥料和复合肥保护、改良土壤,完成了绿色产品认证,申报并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白水镇华美种猪场是家族创业与运营的本乡本土本色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数字化管理,占据明显的市场优势;龙海市白水镇庄发果蔬专业合作社为主经销的多种产品畅销国内多个市场,合作社集合众多农户,提高了整体抗风险能力和议价能力,改变了农业生产者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在不改变各自承包土地生产的前提下,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规模化生产。

  结束三天的实地调研旅程之后,实践队的师生根据前期的理论架构、收集的资料和调研所得,进一步优化事先设计的调查问卷。尔后,实践队员分散到多个乡镇,在村干部的协助下,选取了60余名村民,涵盖创业者和普通务农务工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问卷调查。至此,实践调研环节的任务圆满结束。

实践队师生走进海澄镇罗坑村,了解乡村发展概况。厦大管理学院供图
实践队师生走进海澄镇罗坑村,了解乡村发展概况。厦大管理学院供图

  返校之后,师生们根据乡村振兴课题的聚焦点,对实践所得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形成了28000多字的调研报告初稿,待完善之后将提供给龙海区政府,作为下一步推动乡村振兴的参考资料,助力实现龙海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振兴。

  本次实践得益于共青团漳州市龙海区委“三下乡”项目的支持和龙海区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顺利完成了既定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践队师生对乡村振兴推行路径和模式有了更加具体的认知,获得了宝贵的一手研究资料,实现了乡村振兴与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参与的同学真正受了教育长了才干,在主动融入、深度参与的乡村实践中真正走进农村、了解农业,感受“乡村振兴应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所享”的理念和良好效应,增强了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和把握,把实践所悟转化为成长成才和服务社会的强大动力。

  未来,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乡村振兴实践队将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继续投身乡村,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用踏实的脚步丈量,用真挚的心意助航,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在祖国大地上写出有价值的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