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福建省农科院陈在杰:为解决农业“芯片”不被“卡脖子” 继续像种子扎根大地一样做研究

  “当我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会讲话的直播后, 我为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作为一名新党员,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我将坚守初心使命,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勇于攻坚克难,像种子一样扎根在大地,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近日,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分子设计研究室副主任、福建省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在杰畅谈自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体会时如是说道。这位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农业领域科研人员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有了全新的认识。

  为能让自己填饱肚子,扎根农业领域

  陈在杰,1979年7月1日出生,三明尤溪人。“我的生日与政治生日是同一天,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从小就种下了一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他说,是党组织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在工作岗位上,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感召下,让他耐得住寂寞,矢志报国,永攀科学高峰。

  陈在杰出生在农民家庭,小时候能够吃饱饭是他的梦想。作为一个农村娃,在报考大学时也就很自然的选择了福建农林大学农业专业。

陈在杰在田间做研究 福建省农科院供图
陈在杰在田间做研究 福建省农科院供图

  200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福建省农科院工作,很幸运的是福建省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已经集聚了一批以福建省创新创业人才王锋、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苏军、陈建民等为代表的知名专家。跟着农业科学界大腕学习,而且从事的还是科技部重大专项,让这个年轻人兴奋不已,然而尴尬的现实状况却给他浇了一泼凉水。“我们所从事的这项重大专项取得的进展、成果不能发表学术论文、对于个人而言也就无法评定职称,无法晋升,但是我想做科研就是要能够耐得住寂寞、抵抗得住诱惑。”成功是没有捷径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陈在杰静下心来跟着老师们一起做研究,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白天不管风吹日晒坚守在田间地头,晚间披星戴月扎根在实验室潜心搞学术如同“家常便饭”。“在我们团队,中午不能睡午觉,这是任何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规定!晚上,常常过了十点,实验室都不会有一个人离开!我作为年轻人,当时已经明白了科研工作是辛苦的、是劳累的,科研过程是曲折的。因为我们所承担的抗虫转基因水稻研究的战略地位意义重大,是全国农业领域的唯一一个进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所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转基因植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是我国到2020年农业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他说。

  为了应对科研上遇到的难题,陈在杰发现,所学的知识远远无法满足于工作,不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永远迈不进科研的门槛,更别想达到科研的高峰了。在忙碌的工作中,他决定继续学习深造,2003年考取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师从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敏教授。2012年又成功考取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理学博士,决定在水稻抗病研究方面继续攻坚克难。

  陈在杰所研究的项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项目呢?陈在杰介绍,水稻是我国的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粮,对于我国一个人口大国而言,水稻品种必须具备抗虫、抗病、抗逆等多种优良性状才有可能应对一些突发情况所造成的粮食供给不足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藏粮于技的具体生动实践、探索。

  20年持续攻坚克难 解决科技创新“卡脖子”难题

  从2000年列入科技部重大专项,到2008年被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每五年,国家就进行一轮滚动支持,每年数百万元的经费支持既是动力也是压力,陈在杰所在团队在实验室主任王锋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挑战科研的高峰,这一路走来,他们呕心沥血,做项目申报书时,打印出来的材料就高达一米多,申报国家专项时,每天只能睡2、3个小时左右。抗虫转基因水稻的研发从最初的实验研究、中间实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再到获得安全证书,通常需要8到10年,而他们已经用了20年,技术从1.0、2.0、3.0到4.0,不断更新迭代。

  在科研的过程中,陈在杰一丝不苟,严谨对待每一次实验,哪怕是别人放弃的材料,他都要自己亲自实验一次。在进行4.0版抗虫转基因水稻研发时,为了筛选出一个符合要求的转化材料,往往要通过上千次筛选实验,针对一个大家已经放弃的育性不好的材料,他仍然通过基因测序技术进行分析,通过回交转育,成功分离掉了不良性状,最终成功筛选出最佳转化体材料,使得转基因水稻研究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为加快实现转基因水稻产业化储备了中国技术。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建设智慧农业。未来五年最受关注的科技行业中,基因技术在“科研前沿领域”与“未来产业”版块,名列前茅。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比科技芯片“卡脖子”更加问题严重的其实是种子行业,由于国内种子过度依赖进口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卡脖子问题,而且重要性远比我们之前提到的缺“芯”更重要,芯片没有大不了停工停产,而如果种子没有了,后果是更加严重。在陈在杰看来,种子行业为农业“芯”并不为过。

  为了防止水稻育种技术方面引发卡脖子问题,他与团队一起从2018年开始筹备建立福建省作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创新平台, 2019年,该项目获得省长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这个创新平台实现了三个第一:率先引进全世界第一套水稻种子切片机;引进了国内农业科研院所第一套国产高通量基因分析设备;省内第一家获得华大智造投放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特别值得自豪的是,这三个重要设备全部是国产高精尖设备,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助力了中国种业科技的发展,为种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他们正在攻关的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将有望被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专项。

  不忘初心再出发 牢记使命启新程

  “党的十九大提出,用两个十五年时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阶段到2035年,我正处于从事科研的黄金期,将用种业创新研究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第二阶段到2050年,我们将努力使中国种业科技走向世界。这是使命,也是荣耀。”陈在杰在入党申请书写了这样的庄严承诺。“如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吹响了我们党在百年华诞的新的历史时刻再出发的时代号角。今后,我要像种子一样扎根大地奉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陈在杰说道。(记者 张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