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泉州创新生态建设迎来里程碑,集全省领先的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体系的泉州知创产业园正式开园,同步入驻的丰泽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为泉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下关键一子。作为重要载体,知创园区依托全省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汇聚64家高端服务机构及10多家公共服务单位,以知识产权服务为核心,打通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11月11日,恰逢“双十一”消费高峰,丰泽法院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于知创园区敲响成立后的“第一槌”,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一起假冒“安踏、361°、斐乐、VANS”知名注册商标的刑事案件。在此关键节点,这一司法行动不仅以雷霆手段斩断假冒伪劣链条,为守法企业护航、为消费市场撑腰,更向市场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泉州正致力于打造一个侵权代价高、创新回报厚的优质营商环境。这“第一槌”敲响了保护创新的最强音,彰显了司法力量以最严格的保护激发市场活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法治动能。
本次庭审特邀市中院、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区委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高校法学专家、被侵权企业、辖区头部企业、行业协会及媒体等多方代表现场观摩,凝聚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企业自主保护、社会监督的多方合力,共同构建辖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的良好格局。
公开庭审:全链条斩断制假售假黑产
伴随着清脆而庄重的法槌声响,庭审正式拉开帷幕。
经审理查明,自2021年12月起,被告人陈某某、李某某伙同另外两名被告人,在莆田市一居民小区内秘密设立加工窝点与仓储场所,精心构建起“采购原料—非法加工—网络销售”的一条龙制假链条。该团伙以低价购入无标识的“白板”鞋垫,非法印制上述知名品牌的注册商标标识后进行粘贴加工,批量生产假冒品牌鞋垫。
为规避监管,团伙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将假冒鞋垫销往全国各地,部分涉案产品流入泉州市丰泽区,对当地消费市场秩序造成直接冲击。截至案发,该团伙非法经营数额累计高达人民币64万余元,涉案范围广、涉案金额大,严重侵害了品牌企业的知识产权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23年12月,公安机关历经缜密侦查,成功捣毁该制假窝点,查获大量假冒品牌鞋垫及作案工具。
合议庭认为,被告人陈某某、李某某等四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且系共同犯罪,依法应予严惩:
其一,本案涉案品牌均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在市场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被告人的制假售假行为不仅侵害了企业的商标专用权和商业信誉,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社会危害性显著。
其二,该团伙形成“产、供、销”全链条制假模式,作案时间长、涉案金额大,且利用网络平台跨区域销售,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构成严峻挑战。
其三,虽被告人认罪认罚并退出部分违法所得,但考虑到被告人长期专门从事制假售假,侵犯品牌数量众多,销往全国多地,犯罪情节特别严重,其制假售假行为对品牌企业及市场秩序的破坏具有持续性,若适用缓刑不足以形成有效震慑。
为贯彻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念,严厉打击此类新型侵权犯罪,维护品牌企业合法权益和市场公平正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合议庭依法对四名被告人分别判处八个月至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一万元至三十五万元不等的罚金。四名被告人全部判处实刑,无一人适用缓刑,该判决既体现了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正确适用,更彰显了司法机关对知识产权犯罪“零容忍”的坚定立场,为潜在的制假售假者敲响了警钟。
普法宣讲:精准赋能知识产权保护
庭审结束后,本案主审法官、刑庭副庭长陈明耀结合案情开展了一场针对性极强的普法宣讲并接受媒体采访。他指出,本案的审理是司法力量对“作坊式生产+电商化销售”这一典型侵权模式的精准打击与强大震慑,为同类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清晰的裁判指引。本案的侵权产品是鞋垫,消费者购买产品不是因为虚荣,而是真的看中“泉州品牌”背后的“泉州质量”,是对整个产业链的认可。
陈明耀法官进一步阐释,此案犹如一面法治明镜,清晰映照出三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造假者,切莫心存侥幸,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试图钻法律空子、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广大经营者,必须恪守诚信经营之本,将守法合规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唯有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对于消费者,则应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真假辨识能力,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用理性选择支持正版、守护创新。他呼吁全社会从本案中汲取教训,共同树立“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法治意识,携手营造“不敢侵权、不能侵权、不愿侵权”的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代表采访:多方点赞司法护航成效
活动结束后,旁听嘉宾纷纷交流讨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对本次庭审的审理效果和典型意义给予高度评价。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方玉认为,本次裁判不仅制止了个案侵权,更彰显了司法在惩罚与预防知识产权犯罪方面的深远意义。作为共建单位,将继续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为知识产权保护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助力构建专业化保护体系。
泉州市政协委员陈小冠则表示,丰泽法院在“双十一”关键节点敲响第一槌,既是对制假售假者的强力震慑,也是对诚信经营者的有力撑腰,更为泉州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树立了鲜明导向。未来期待法院持续深化多元共治,让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泉州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典型意义:多维彰显司法保护价值
此次“第一槌”选择在“双十一”敲响,具有非同寻常的警示意义和示范价值,彰显了丰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的鲜明特色与职能优势。
从司法打击维度看,公检法机关协同发力,实现了对制假售假全链条的精准打击,四名被告人全部获刑且无一人适用缓刑,体现了“严”字当头的打击态势,彰显了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力度。
从企业保护维度看,判决结果为被侵权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维护了品牌声誉,让企业感受到司法保护的温度与力度,坚定了企业创新发展的信心,体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好”。
从普法宣传维度看,庭审与宣讲相结合,精准针对新型侵权模式、经营者合规经营、消费者理性消费等关键环节开展普法,实现了“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体现了普法宣讲的“准”。
长效护航: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多元协同新格局
立足此次“第一槌”的良好开端,丰泽法院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将深度嵌入并充分依托知创产业园这一核心平台,锚定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导向。以知创园区为轴心,该院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将法庭打造为常态化的司法服务前沿阵地。
在审判实践层面,丰泽法院将持续发挥巡回法庭的区位优势,让司法服务更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建立涉企知识产权纠纷绿色通道,优化立案、审理、执行全流程衔接,大幅提升纠纷化解效率。在协同保护层面,依托知创园区,深化与公安、检察、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案件会商机制,形成知识产权保护闭环。在普法维权层面,强化靶向普法与维权指引,针对企业、经营者、消费者等不同群体开展定制化普法活动,发布典型案例,提供维权指导,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接下来,丰泽法院将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全方位筑牢区域创新发展的法治屏障,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多元协同新格局,为泉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司法动能,让创新之花在法治沃土上持续绽放。
最后,法院呼吁广大企业要前置知识产权保护关口,积极申请商标注册,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与司法保护同向发力,共同构筑激励创新、保护品牌的市场生态。(丰泽法院 康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