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债权兑现+企业续命 福建顺昌法院走出执行“最优解”

  中新网福建新闻11月14日电(余世强 黄玲)“多亏了法院,给了我们喘息的机会。”在福建某肉业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公司负责人接过南平市顺昌县人民法院执行局法官递来的《结案证明》,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时间拨回2024年7月。申请执行人老陈手持生效判决,却难展笑颜。法院判决肉业公司因合同违约,需双倍返还其投资款共计60万元。然而,肉业公司对判决结果心存抵触,迟迟不愿履行。无奈之下,老陈向顺昌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调查,执行法官发现该公司账户资金寥寥,唯一可供执行的资产只有厂房和土地。“法官,他们就是在拖时间!必须马上查封、拍卖!”老陈言语间充满焦急。

  为切实保障申请执行人的胜诉权益不落空,执行法官随即走访了肉业公司。作为顺昌县唯一具有资质的牲畜屠宰企业,该公司也是满腹苦水。因公司内部股权变更及历史遗留问题,公司对于由谁承担赔偿争执不下,迟迟未能形成有效决议。

  面对上门了解情况的执行法官,公司负责人双手一摊,脸上写满了无奈:“现在公司内部意见不统一,款项支付我做不了主。公司目前仍在生产,一旦查封拍卖,生产线停了,工人怎么办?全县的肉类供应肯定也会受到极大影响。”企业的现实难题摆在眼前。

  经过细致走访与研判,执行法官认识到,如果简单地对企业“一封了之”,启动评估拍卖程序,不仅周期长、费用高,而且这块工业用地及厂房很可能“有价无市”,难以变现。更关键的是,这家关乎本地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或将因此一蹶不振。

  破局的关键,在于找到既能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又能让企业“活下去”的“最优解”。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执行法官步履不停,一次次往返于肉业公司的厂房和申请执行人家中,努力为双方搭起沟通的桥梁。在查阅案件相关材料、实地查看肉业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后,执行法官耐心向公司负责人释明:“根据法律规定,承担合同义务的主体是公司,而非某位股东个人。即使公司的股东或法定代表人变更,合同所确定的义务也不会随之转移或消失。”

  话音刚落,执行法官又柔声补充道,“我们也理解企业现在的难处,会积极与申请执行人沟通,尽可能为你们争取合理的还款宽限期,帮助企业渡过眼前难关。”而在老陈家中,执行法官与他并肩而坐,耐心帮他厘清经济账与时间账。执行法官指着手机屏幕上肉业公司车间里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向老陈分析道:“你看,企业还在正常运转,具备‘造血’能力。如果强制拍卖,不仅要先垫付一大笔评估费,而且厂房能不能顺利拍出、多久拍出都是未知数,可能要拖上一两年。但如果能达成和解,让企业边生产边还款,您的债权反而能更快、更完整地实现。”

  一次次上门沟通,一遍遍耐心解释。执行法官的诚恳与专业,逐渐消除了双方之间的隔阂,让双方终于坐在一起,共同签下执行和解协议:肉业公司先行支付28万余元,余款按月分期支付;老陈也同意法院暂不处置该公司的房产土地。协议签订后,肉业公司开足马力生产,逐步清偿债务。2025年10月,随着最后一笔款项支付完毕,这起曾陷入僵局的执行案件终于迎来了圆满的句点。

  当老陈再次走进法院,他手中不仅拿着结案申请,更带来了一份真挚的谢意。锦旗徐徐展开,“高效执行显担当,公正执法为民利”这14个金字熠熠生辉。

  而在肉业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生产有序,冷链运输车整装待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诉说着企业“新生”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