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16日电 成本可控、安全可溯、质量可感、师生共治……一段时间以来,泉州永春县教育局始终聚焦校园食堂共性问题,打造出了这样一套学校食堂管理新模式。
聚焦成本核算,强化精准管控
成本核算的透明化、精细化,是食堂良性运转的前提。永春县打破传统食堂“模糊记账”模式,构建起全流程成本管控体系,让每一笔支出都有迹可循、每一分伙食费都花在实处。
在食材成本管理上,推行“台账+领用+核算”三位一体机制。食堂建立详细的食材采购台账,确保源头可溯;实行“先进先出”领用制度,从流程上减少浪费与损耗;每月结合用餐人数、采购数据统计食材消耗,精确计算人均伙食成本,为伙食费结算提供数据支撑。
在人工与水电成本管理上,实行科学分摊提升管理精细度。根据食堂运营规模合理配置工作人员,避免人力冗余;水电费单独计量,与学校财务采用“分割法”结算,既不挤占学校公用经费,也不增加食堂不合理负担。
聚焦营养健康,强化规范管理
永春县始终坚守“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明确支出比例、规范资金使用,将更多资源投向食材品质与营养搭配,让师生吃得放心、吃得营养。
在伙食费支出上,永春县划定“红线”:食堂主辅原材料采购成本不得低于伙食费标准的70%,从制度上保障食材在成本中的核心占比;营养改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原材料采购,严禁挪作他用。
在定价机制上,永春县坚持“成本补偿、合理收益”原则,建立科学的伙食价格调控体系。包餐制学校按学期或按月收费,期末多退少补;点餐制学校按实际消费结算,既保障了食堂的可持续运营,又维护了学生的合法权益,让“实惠”与“优质”在餐盘中实现平衡。
聚焦食材验收,强化风险防控
食材验收是校园食品安全的“闸门”,永春县以“零容忍”态度守住这一关键环节,用严格标准拦截风险,让不合格食材“进不了校、上不了桌”。
在制度保障上,“双人联检+全程监控”构成了验收环节的“双保险”。学校严格实行“双人或多人联检”制度,验收人员对食材的新鲜度、保质期、检验报告等进行逐项核查,确保来源合法、品质合格;同时,升级“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将监控覆盖收验菜区域,实现验收过程可视化、可追溯,从技术层面严防过期、劣质食材流入校园。
在数字赋能上,信息化手段的引入让验收管理更高效。永春县在钉钉系统中开发“每日食材验收查验记录表”小程序,要求学校每日上传采购单据、检测证明、食材称重照片等材料,实现验收信息即时上传、随时可查。
聚焦多元监督,强化共治共享
监督的生命力在于“常态”与“参与”。永春县创新监督机制,调动家长、教师、学生等多方力量参与食堂管理,形成“人人监督、人人受益”的共治格局。
在社会监督上,鼓励家长深度参与,让监督更接地气。各学校成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家长代表定期走进食堂,检查采购渠道、库存管理、菜品制作等环节,发现问题直接反馈并督促整改。
在监督机制上,推行师生共餐制度,激活监督效能。永春县取消学校教工食堂,全面推行“同餐同菜同价”,师生在同一餐桌用餐。这种物理空间的融合,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更让教师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一监督员”。
从成本核算的“精打细算”到食材验收的“严丝合缝”,从资金使用的“专款专用”到监督机制的“多元参与”,永春县以系统化思维构建起学校食堂管理的“安全网”。通过“四聚焦·四强化”行动,永春县辖区义务教育学校餐费入口率提高至8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