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16日电 在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生蚝产业正迎来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升级”的战略转型。
10月13日,由海天味业发起的“中国蚝产业领鲜生态联盟”在厦门集美大学正式成立,首批汇聚近10家涵盖科研、养殖、加工、回收等全产业链机构,标志着我国生蚝产业开启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的新篇章。

产学研深度融合 助力共建中国调味品领鲜生态圈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蚝养殖与消费国,我国生蚝年产量占全球八成以上。如何在规模优势基础上实现标准化、品牌化与绿色化发展,成为产业面临的核心课题。
在《深化双链产融合 共筑“中国味”领鲜优势》主题大会上成立的“中国蚝产业领鲜生态联盟”,正是对这一课题的积极回应。联盟致力于构建贯穿生蚝全生命周期的高标准管理体系,实现从源头到终端全程可控的极致锁鲜。
“加入联盟后,我们将依托平台实现技术共享、标准共建与供应链协同,推动产业链整体升级。”一位养殖企业代表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海天同期揭牌了调味品行业首批专业化“产业基地”,覆盖前端研究、生态养殖及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这些基地与联盟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起完整的生蚝产业闭环。
当日,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10余位水产领域专家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指出,联盟的成立与产业基地的落地,是构建现代化生蚝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二者通过产业链协同与源头基础夯实,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引领中国生蚝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源头提质塑新标 每年严选30亿只生蚝助力产业品质升级
“好原料熬制好蚝油。”作为海天核心品类之一,海天蚝油多年来始终坚持“从海洋到餐桌全程高品质锁鲜”,贯彻“鲜蚝鲜熬,原只生蚝100%熬化,真材实料熬出鲜”的生产理念。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与独特风味,海天蚝油已走进千家万户,不仅连续6年蝉联中国蚝油品牌销量第一,更随中餐文化出海,在国际市场获得广泛认可,需求持续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海天蚝油多年稳居全球销量冠军。
为从源头确保蚝油品质,海天在全国多个黄金纬度海域,以“合作示范、链群带动”模式,建立起数万亩高标准海洋牧场养殖基地,依托优越的养殖环境、纯净的自然水域与科学的管护体系,确保每一只生蚝饱满优质、肥美鲜活。
基于全国化高标准生蚝牧场的战略布局,海天已实现多产区有序衔接与新鲜采收。此外,海天还在纯净海域拥有超千亩通过国家有机认证的有机生蚝牧场。该认证体系标准严苛,实行年度审核,为高品质有机生蚝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来源。
在生产端,海天蚝油始终秉持“真材实料”的初心,坚持原只生蚝100%熬化,确保每一滴蚝油充分溶解并吸收优质生蚝的鲜味与蛋白质精华,真正让消费者体验到“蚝中有鲜,鲜中有味”。
为实现这一标准,海天打造出创新熬制工艺,通过层层精炼,成就地道蚝香。
“目前多数企业仍以熬煮生蚝后的蚝水(俗称‘生蚝洗澡水’)作为主要原料,而蚝体则用于其他加工副产品。海天则坚持采用整只生蚝肉为原料,全程熬煮至完全溶化,实现真正的‘全蚝熬制’,做到‘蚝油真有蚝肉,蚝油真材实料’。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企业对极致风味的追求,更推动了蚝油行业整体品质标准的提升。” 行业专家指出。
创新绿色海洋模式 “蚝业+生态”双驱动打造可持续新样板
在“蓝色粮仓”与“海洋牧场”建设浪潮下,我国海洋产业正从单一经济目标转向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绿色发展,已成为中国海洋经济最鲜明的底色。
作为生态友好型产业的代表,生蚝行业正通过循环利用与科技创新实现“绿色蝶变”。其中,海天联合政府与科研机构共同推动的“牡蛎壳资源化利用”项目尤为突出。该项目通过高温技术将废弃蚝壳转化为土壤调理剂,年处理能力达15万吨,不仅有效减少环境压力,也为助力“碳中和”目标贡献了产业力量。据统计,该举措已累计修复全国12省市酸化土地超过190万亩,促进胡萝卜、水稻、蜜柚等70多种农作物增产,逐步构建起“种—养—加—循环”的全产业链闭环,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双重目标。
产业振兴也带动区域发展与民生改善。通过每年稳定采购约30亿只生蚝,海天有效激活福建等采购地区的水产养殖集群,拉动养殖、加工、运输等多环节就业,吸引人才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链建设,也为沿海渔民增收和青年创业开辟了新路径。以“科研+养殖+加工+品牌”为模式的一体化发展,推动了海洋经济与地方社会的协同共进。
从一颗生蚝的绿色循环,到一条产业链的协同崛起,中国生蚝产业正以标准为脉络、科技为引擎、生态为根基,在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征程上,书写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