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拿到工资了!太感谢法院了!”日前,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人民法院执行款集中发放现场,年过五旬的工人王师傅紧紧攥着刚到手的工资款,眼眶泛红地向执行法官连连道谢。随着最后一笔执行款转账成功,42名被拖欠工资的劳动者共计86万余元劳动报酬全部兑现到位,这场历时半年多的民生执行案件圆满落幕,而背后闲置近一年的厂房也在司法助力下重获新生。
时间回溯到2025年初春,长汀县腾飞工业园区内的某服饰公司厂房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这家曾承接多地订单的制造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陷入资金链断裂困境,不仅拖欠供应商货款,更将42名员工的工资一拖再拖。从今年1月起,车间停工、设备蒙尘,企业负责人先是避而不见,最终彻底失联,只留下空荡荡的厂房和一群焦灼的员工。
“我们大多是周边村镇的务工人员,指望工资养家糊口,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等着这笔钱。”员工代表李大姐回忆,最初大家还抱着企业能“起死回生”的希望,直到多次交涉无果,才在工会协助下申请劳动仲裁。2025年3月,仲裁机构裁决企业支付拖欠工资,但裁决生效后,被执行人早已“人去楼空”,无奈之下,42名工厂员工于4月初共同向长汀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受理后,执行法官刘小荣第一时间组建专项执行小组。通过线上“总对总”查控系统排查发现,该服饰公司名下银行账户余额不足千元,无车辆、股权等其他可供执行财产,案件一度陷入僵局。“员工的诉求里,有工人的房租钱,有单亲妈妈的抚养费,有给孩子上学的生活费等等,每一笔都是‘救命钱’,绝不能让判决变成‘法律白条’。”刘小荣在案件研讨会上坚定地说。
执行小组随即转变思路,前往工业园区实地勘察。这座占地1500余平方米的厂房位于长汀县腾飞开发区核心地段,交通便利,车间内40余台缝纫设备、裁剪机等虽已闲置但保存完好。“厂房地理位置优越,设备仍有使用价值,只是缺乏有效盘活途径。”执行干警蔡沔高在现场勘查记录中写道,这一发现为案件破局埋下伏笔。
“单纯拍卖厂房设备,可能因行业特性导致流拍,即使成交也难以覆盖全部工资款,更会造成优质资源浪费。”刘小荣结合多年执行经验判断,该企业虽已停摆,但核心资产具备盘活潜力,若能引入新的市场主体,既能兑现劳动者权益,又能让闲置资产重新产生价值。这一思路与长汀法院正在推行的“执破融合”机制不谋而合。
所谓“执破融合”,即通过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顺畅衔接,对具备挽救价值的困境企业进行重整或和解,对无挽救可能的则高效清算,实现“破立并举”的司法效果。
执行小组迅速启动“执破直通”评估程序,联合破产审判团队对企业资产价值、市场前景进行全面研判。经专业机构评估,厂房及设备市场价值约150万元,但考虑到服饰行业季节性需求波动,直接拍卖存在流拍风险。“必须主动对接市场,找到真正需要这些资产的企业。”执行法官主动联系县工信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将资产信息录入“工业不良资产资源数据库”,向社会公开推介。
与此同时,针对部分员工情绪焦虑的问题,执行小组每周召开进展通报会,耐心释法说理。“我们知道大家急着用钱,但盲目拍卖只会得不偿失。请相信法院,一定会找到最优解决方案。”刘小荣的话逐渐安抚了大家的情绪。这种透明化沟通机制,为后续执行工作赢得了工厂员工的理解与支持。
转机出现在2025年7月。长汀一家从事体育服饰的企业——某体育用品公司因订单激增,急需扩大生产场地,在浏览“工业不良资产资源数据库”时,一眼看中了服饰公司的厂房和设备。“这里位置好,设备也符合我们的生产需求,直接接手能省去不少前期投入。”该公司负责人陈总在实地考察后表达了收购意愿。
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原企业债务结构复杂,除了42名员工的工资,还涉及多笔小额货款,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新的纠纷。关键时刻,长汀法院启动“府院联动”机制,召集工业园区管委会、工信局、税务局等部门召开专题协调会,逐一梳理债务脉络,制定资产处置方案。
“我们参照兄弟法院盘活资产的经验,采取‘债权打包收购+司法拍卖’的模式,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降低收购方成本。”执行法官介绍,由体育用品公司先行向原债权人收购部分普通债权,再通过司法拍卖程序竞买厂房设备,同时明确约定收购款优先用于支付劳动者工资。
为确保程序公正高效,法院对拍卖过程全程监督,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公开拍卖。2025年8月15日,体育用品公司以132万元的价格成功竞买该资产包。拍卖成交后,执行小组仅用3个工作日就完成了资产清点、权属变更等手续,刷新了当地不良资产处置速度。“法院的服务太到位了,从对接协调到手续办理全程护航,让我们省心又放心。”陈总对办理效率赞不绝口。
在资产处置过程中,执行小组始终坚守“民生优先”原则,与体育用品公司达成协议,将拍卖款中的86万余元优先用于支付工人工资,剩余款项则按比例清偿其他债务。这种处置方式,使得劳动者债权清偿率达到100%,普通债权清偿率也提升至45%,实现了多方共赢。
“没想到不仅拿到了拖欠的工资,还能在家门口重新上班!”原服饰公司员工刘大哥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体育用品公司接手厂房后,计划扩招员工,执行法官得知后,主动牵线搭桥,组织原企业员工与新企业开展招聘对接,最终有28名原员工成功入职,实现了“失业即再就业”。
这背后,是长汀法院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院始终坚持“惩戒与挽救并重”,对暂时经营困难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灵活采取“活封活扣”“放水养鱼”等措施,降低司法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在本案中,法院不仅帮助新企业快速落地,还协调相关部门为其办理了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手续,助力企业尽快投产。
2025年9月23日,距离中秋国庆双节仅剩一周时间,长汀法院举行执行款集中发放仪式。42名工人陆续到场,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核对信息、签字确认、领取款项。拿到工资的那一刻,不少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笔钱太及时了,正好能给孩子交生活费,还能买些节礼走亲戚。”一位年轻妈妈拿着工资卡激动地说。
此时的工业园区内,原服饰公司的厂房已焕然一新,体育用品公司的工人正在调试设备,生产线即将启动。“预计国庆后就能正式投产,年产值有望达到2000万元。”陈总介绍,新厂房投产后,将带动周边50余人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民生案件无小事,每一笔执行款都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长汀法院执行局局长严真表示,针对涉劳动报酬、赡养费等民生案件,法院建立了“优先立案、优先执行、优先发放”的“三优先”机制,同时充分运用“执破融合”“府院联动”等举措,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据统计,2025年以来,长汀法院已妥善处理涉企执行案件47件,其中通过善意执行促成12家困难企业达成和解协议,盘活闲置资产价值超3000万元,释放土地、厂房面积达2.8万平方米。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法院对“破”与“立”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破”的是僵局与困局,“立”的是权益与希望 。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执行机制改革,完善‘府院联动’‘执破融合’工作模式,加大对民生案件的执行力度,用实实在在的执行成效回应群众期盼。”长汀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守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长汀法院始终步履不停,用每一次高效执行、每一笔款项兑现,让司法温暖传递到群众心间,为长汀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供稿人:长汀法院 董丛平 刘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