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闽北“闰月饭”习俗 千年传承 情暖亲情

  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18日电(记者 张丽君)在我国传统农历中,大约每三年会出现一个闰月。2025年是农历乙巳蛇年,这一年有闰月,且为闰六月,时间在公历2025年7月21日至8月18日。每逢此时,闽北地区便有一项独特而温馨的习俗——“吃闰月饭”。

  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浓浓的亲情,从古至今主要流行在以古建安和瓯宁为中心的建安郡、建州、建宁府所辖的地域范围,在闽北地区影响深远,甚至延伸影响到屏南、古田等相邻地区。

  闽北吃闰月饭。张丽君 摄
闽北吃闰月饭。张丽君 摄

  “吃闰月饭”,也叫“吃后头饭”或“吃六亲饭”。在过去,这一习俗有着特殊的意义。古早时候重男轻女,闰月多出一个月,夫家可能不供饭,娘家请女儿回家吃饭,就是明摆着告诉亲家:“我家闺女有靠山!”如今,时代变迁,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吃闰月饭”不再是为了给女儿“撑腰”,更多地成为亲朋好友聚会的契机,成为凝聚亲情、共话发展的温馨时刻。

  关于“吃闰月饭”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是古闽说,古闽的先民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认为多出的闰月里,出嫁的女人要回娘家,否则会被人看不起,于是老祖宗发明了吃闰月饭的习俗来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种是公主说,南宋理宗寿安公主下嫁到建瓯东峰小桂林谢璧,她思念父母,每逢闰月便回娘家与亲人团聚,后来演变成当地的习俗。

  父母(或兄弟)回送出嫁女雨伞和蕉扇等礼物,寓意娘家人永远都是出嫁女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像蕉扇一样招之即来。建瓯融媒体中心 供图
父母(或兄弟)回送出嫁女雨伞和蕉扇等礼物,寓意娘家人永远都是出嫁女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像蕉扇一样招之即来。建瓯融媒体中心 供图

  “闰月饭”的讲究颇多,吃什么也大有讲究。在民间流传着“吃闰月饭”:吃泥鳅有修,吃豆腐有富有福,吃鸡蛋穿绸缎的种种说法,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

  但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有一道“八宝饭”是必不可少的,它作为压轴的主食,桌上宾客无论如何都得吃上一口,寓意着生活甜甜蜜蜜、圆圆满满。此外,当地因为盛产莲子,往往还会做一道“冰莲”,即冰糖莲子,同样寄寓着今后的生活甜甜蜜蜜、多子多福。

  在请客时间上,老规矩是“上等月头请,中等月中请,穷苦月尾请”,如今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大多都抢着月头办,都想体体面面地接闺女回家。出嫁女儿回娘家时,须向父母或兄弟送上鱼和裤料等礼物,祝愿娘家年年有余、大富大贵。父母(或兄弟)回送出嫁女雨伞和蕉扇等礼物,寓意娘家人永远都是出嫁女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像蕉扇一样招之即来。

  除了建瓯,闽北还有许多地方都保留着这一习俗。政和每逢闰年闰月,娘家的父母或兄弟会邀请已出嫁女儿或姐妹回家团聚,今年闰六月,政和许多村子还兴起了集体举办“后头饭”的新风尚。

  建阳漳墩,每到农历的闰月,从刚过门的新媳妇到年迈的老婆婆都会纷纷接到父母或兄弟的邀请回家吃闰月饭。松溪吃闰月饭也有特别的说法,如“中午吃一餐不愁吃、不愁穿,住一夜娄做米缸,住三夜三代吃不完”,吃什么菜也有讲究,还流传着相关的菜品顺口溜。

  从最初的生存保障到如今的亲情纽带,“闰月饭”习俗历经千年演变,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承载着闽北人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美好期盼。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将亲人们紧紧相连,让这份浓浓的亲情在岁月的流转中代代相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