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8月5日电(林玲 陈鹏飞)一位古稀老人曾饱受视物模糊之苦,连过马路时红绿灯都难以分辨,西医求诊效果甚微。2024年5月,老人慕名来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福建省人民医院”)寻求中医护理的帮助。福建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精心制订治疗方案,通过每周一次的耳尖放血、平衡火罐等特色技术护理,老人的视力竟逐渐恢复,疗效显著。至今,老人仍在坚持巩固治疗。

这样的案例在福建省人民医院屡见不鲜,也是体现福建中医护理专业实力的生动缩影。近日,该院护理学专科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第二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福建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危椠罡表示,这项荣誉不仅是对福建省人民医院护理团队精湛技艺和卓越贡献的肯定,更是福建中医护理专业水平获得国家层面权威认可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中医护理事业在八闽大地上站上新的起点。
辨证施护:个性化服务的灵魂密码
“在中医世界里,个体化治疗是精髓。同病不同方,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治疗方案也可能截然不同。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要所在。”危椠罡一语道破中医护理的核心理念。她强调,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灵魂,其根基正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
危椠罡深入阐释道,“辨证”是一个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收集患者信息,进而分析、归纳,最终精准判断疾病病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将其概括为某种特定“证型”的过程。她指出,“证”比单一症状更能深刻、全面地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本质。而“施治”或“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结果,量身定制相应的治疗或护理方案。
危椠罡以常见的“头晕”为例说明:一位体质壮实、脾气急躁、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有力的患者,辨证多为“肝胆火旺”,需清肝泻火;而另一位同时伴有心慌气短、怕冷、手足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甚至沉细的患者,则属“气血不足”,需补气养血。若仅按西医常见的“脑供血不足”思路统一处理,往往南辕北辙,难以奏效。
福建省人民医院将这一精髓深度融入日常护理实践。他们主要通过两大路径实现个性化服务:首先是通过建立“四诊+现代评估”体系,将传统问诊、舌脉诊断与现代科学量表测评有机结合,精准锁定患者的中医证型。其次是实施“五辨证”策略——即辨证施术(选择适宜技术)、辨证施药(指导用药)、辨证施膳(饮食建议)、辨证施教(健康教育)、辨证施情(情志调护),全程动态调整护理方案,真正做到“一人一方”,确保护理服务的极致个体化和疗效的最大化。
目前,医院成熟开展46项中医护理技术。其中,火龙罐、火龙灸、拔罐、刮痧、穴位贴敷五大技术,因其“见效快、体验好、适用广”的特点,被患者亲切地誉为“中医护理五朵金花”,广受欢迎。未来,医院正积极规划打造“中医护理特色疗法体验中心”,旨在让更多市民能够近距离、沉浸式地感受中医护理的独特魅力。
人才筑基:守正创新的“生命之树”
一支结构合理、能力卓越的护理队伍是专科蓬勃发展的坚实根基。危椠罡介绍,经过多年精心培育与沉淀,医院已成功打造出一支层次分明、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医护理人才梯队,其鲜明特点可概括为“三梯次传承、双能力融合”。
这支队伍由三个关键梯次构成:第一梯次是3位正高级护理专家,他们如同舵手,牢牢把握着学科发展的战略方向;第二梯次是6位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的中医护理骨干人才,他们是团队的中流砥柱,承担着攻坚克难的重任;第三梯次则是35位经过严格系统培训的中医专科护士,他们是技术革新与临床实践的生力军。
福建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陈水凤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专家精准掌舵,骨干人才奋力攻坚,专科护士锐意创新。整个团队不仅深植于深厚的中医沃土,更拥有开阔的现代护理视野。”
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医院视其为精心培育一棵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树”。首要任务是深扎“守正”之根,通过强化中医经典理论学习与辨证施护实践能力训练,筑牢专业根基。其次是舒展“创新”之枝,鼓励并支持护理人员积极融合循证护理理念、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方法,赋予古老传统以崭新活力。最终目标是结出“贯通”之果——即培养出既深谙中医精髓奥义,又精通现代护理技能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医院围绕“专科、专病、专项、专技”构建的系统化提升体系成效斐然。现有的6位骨干人才和35位专科护士正是这一体系的杰出代表。他们已成功实现从单纯“操作者”向“决策者”的角色跃升,能够独立制订融合中西医学优势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主导专科疾病(如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的系统化进程,在传承经典中医护理技术和探索创新方面表现活跃,并深度融入“医护一体化”的诊疗模式,显著提升了护理工作的专业深度与精准度。
目前,全院护理队伍中高级职称71人,各类专科护士158人(包含35名专门的中医护理专科护士),覆盖重症、肿瘤、老年、儿童、伤口造口、糖尿病等29个专科领域,展现出雄厚的人才储备与广泛的专业覆盖面。
科研驱动:让智慧成果惠泽于民
传承是立身之本,创新是发展之魂。在科研创新领域,医院护理团队始终步履不停。他们紧密围绕临床重大需求,将研究力量主要聚焦于三大方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临床效用与规范化研究、老年慢性病的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探索、中医康复护理的实践模式创新。
经过多年国家级重点专科的建设积累,团队已逐步构建起一个特色鲜明、体系稳定的学术研究格局,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确保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能真正落地生根,惠及社会大众。

危椠罡以“火龙灸”这一特色技术的研究转化历程为例,生动展现了科研如何服务于临床与实践。
团队首先在应用层面开展了大量严谨的临床观察研究,系统验证了火龙灸对各类慢性病的确切疗效。随后,研究深入基础领域,致力于探索其发挥疗效的内在作用机制。在面向基层广泛推广火龙灸技术的过程中,团队敏锐地发现“防烫伤”是影响其安全普及的关键瓶颈。于是,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攻关,成功研发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如今,这项专利技术已顺利推广至众多基层医疗机构,让更多普通百姓能够安全、方便地享受到火龙灸这一传统疗法的益处,真正体现了科研转化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护理团队的科研硕果累累:主持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厅局级课题30余项;累计获得科研经费支持160余万元;年均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SCI期刊及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教材、学术专著1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0余项,软件著作权1项;并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这些沉甸甸的成果,不仅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更成为推动专科持续创新发展的强劲引擎。
科普延伸: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中医护理的大智慧,更在于防患于未然。”危椠罡强调,开展健康科普的核心要义在于“赋能”——不仅要传递科学知识,更要让公众真正掌握科学的健康理念、实用的自我管理技能和正确的就医行为。为此,医院在科普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力求接地气、入人心。
医院将中医特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住院患者的日常,例如提供一杯量身定制的养生茶,或指导一套简单有效的养生保健操。护理团队积极自主创编易于推广的保健操法,如韩式松肩功、拍打操、舒心降压操等,让百姓在家就能轻松练习。定期举办的线下“健康大讲堂”活动,深入社区、学校,与居民、师生面对面,零距离答疑解惑,广受欢迎。
同时,医院精心运营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动画等丰富形式,让权威、易懂的健康知识触手可及,实现线上全覆盖。针对老年人、孕产妇、慢病患者、青少年等不同人群的特定健康需求,团队定制化推送科普内容,实现精准健康服务,温暖人心。在院内,门诊、病房、候诊区等场所均设置了科普宣传栏,循环播放科普视频,发放科普手册,将健康宣教自然融入诊疗全流程,强化渗透效果。
作为福建省中医护理联盟理事长单位,医院深感责任重大,致力于将优质的中医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着力解决专业服务抵达居民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首要举措是推动技术下沉,医院直接对口支持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家联盟成员单位,通过扎实的“传帮带”,将成熟的中医护理技术毫无保留地输送到基层。其次是优化服务链条,努力打通“机构内中医护理服务---居家延续照护---日常养生保健”的完整服务链,实现服务的无缝衔接。核心在于培训基层力量,重点加强对基层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真正掌握服务本领,有能力将优质的中医护理送到居民家门口。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5月,医院在全省率先开设的中医护理门诊,至今已有11年历史,年均服务患者超5万人次,成为延伸服务、惠及百姓的重要支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赋能:擘画中医护理新图景
“当得知护理科入选福建省第二批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时,我内心充满骄傲,但更深知肩头责任重大。”危椠罡坦言,“中医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但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在福建省内做好表率。”这份沉甸甸的国家级荣誉,是业界的高度认可,更是激励整个团队不断攀登专业新高峰的澎湃动力。
面向未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已绘制清晰的蓝图。医院将依托DeepSeek等先进ai技术,深入挖掘并结构化处理千年传承的中医辨证思维精髓。在此基础上,全力训练“中医智能辅助决策智能体”。这位“永不疲倦、知识渊博的中医助手”,将深度融合海量的中医经典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为一线医生提供精准、高效的辅助决策支持,推动临床诊疗迈向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科技赋能中医,智慧守护健康”不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医院坚定不移的行动指南。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护理团队,这面凝聚着几代护理人智慧与汗水、承载着国家级专业认可与标杆式服务品质的旗帜,将继续秉承“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办院宗旨,在“健康中国”宏伟战略的指引下,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深化专业内涵,坚守正道,勇于创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