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2月13日电(高雅)在厦门北站熙熙攘攘的人潮中,总能看到一个挺拔的身影,他是厦门铁路公安处厦门北站派出所的客勤民警谢洪春,一个用十四年党龄书写忠诚、以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的警官。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点滴行动诠释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初心。

初心如磐:用脚步丈量安全防线
“旅客少了,但工作的标准不能降!”这句常挂在谢洪春嘴边的话,道出了他对职责的敬畏。无论是中秋假期过后瞬间空荡的候车室,还是春运期间摩肩接踵的客流高峰,他总是以同样的严谨驻守在“党员先锋岗”上。
作为站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他像一枚钉子般扎根岗位,提醒旅客注意随身物品、核查“人票证”一致性、筛查可疑人员……这些看似重复的工作,他却以“放大镜”般的细致对待。春运期间,他带领组员查获危险、违禁品580余件、协助破案10余起,用数据筑起安全“防火墙”。

温情守护:把群众揣在心尖上
在谢洪春的字典里,“为民服务”从来不是口号。他的警服口袋总装着创可贴、糖果和充电线——那是为低血糖旅客、哭闹孩童和手机没电的游子准备的“百宝箱”。
今年1月,一个10岁女孩蜷缩在售票厅角落的身影牵动了他的心。原来孩子因沉迷手机被母亲责骂后离家出走。谢洪春没有说教,而是蹲下身递上一颗糖,轻声问:“你饿不饿?叔叔带你找妈妈好不好?”安抚好女孩后,他又耐心劝导焦急的母亲:“教育孩子要像牵风筝,线太紧会断。”当女孩扑进家人怀抱时,他笑得比谁都欣慰。
去年中秋,一对赴福州手术的老夫妻因错过上车时间滞留在车站。看着老人颤抖着数零钱重新买票,谢洪春默默垫付了费用,全程护送他们完成购票、进站乘车。那一刻,他不仅是警察,更成了群众在困难无助时的一束光。
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帮走失老人寻亲、为农民工追回丢失的血汗钱、自掏腰包为困难旅客买车票……他说:“警察的‘小事’,就是群众心里的大事。”

薪火相传:用背影树起一座灯塔
作为客勤岗位的执勤小组长,谢洪春深知“独木难成林”。面对新警,他既是严师又是兄长。他独创的“三练工作法”—示范讲解、模拟演练、点评总结,让年轻民警快速成长。一次模拟查缉中,新警小张漏检了行李箱夹层,他板起脸:“一颗螺丝钉能让列车停摆,一个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但训练结束后,他又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我刚入警时犯的错,你们可别再踩坑了。”
他的“独门秘籍”里不仅记录着查缉技巧,更有对职业的思考。那句“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的箴言,已成为他的“座右铭”。如今,他带出的7名“徒弟”都成了业务骨干,警队里流传着一句话:“看谢师兄的背影,就知道该怎么站成一座灯塔。”
月下的守望:小家与大家的取舍
谢洪春的家离厦门北站仅几百米,阳台上就能望见站台。两个孩子总爱趴在窗边辨认父亲的身影,看到红色袖章闪过就雀跃欢呼:“爸爸在巡逻呢!”但这份近在咫尺的守望,却常伴着缺席的遗憾——入警10年,他却很少陪家人吃过除夕团圆饭。
今年春节,妻子带着孩子在站外远远看他执勤。女儿突然指着站内喊:“看!爸爸在帮老奶奶提行李!”那一刻,妻子红了眼眶:“他错过了我们的团圆,却守护了千万人的团圆。”夜幕降临时,谢洪春照例在月台巡查,身后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像散落人间的星河。
从青涩新警到“明星警官”,谢洪春用10年光阴在厦门北站35万平方米的站区走出了一条初心之路。他的故事里没有枪林弹雨,却让安检仪器的滴答声化作平安的旋律;他的荣誉簿上每个奖项都浸透着汗水的咸与微笑的甜。
在这个被称为“鹭岛门户”的车站,谢洪春依然每天重复着那些“琐碎”的工作。但正是无数个这样的他,用藏蓝身影连成绵延万里的平安线,让每一盏奔赴团圆的灯火,都温暖而明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