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0日至8月4日,厦门大学“瓷久营新”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这一周的文化探访中,踏上了一场穿越古今、对话匠心的非凡旅程。从御窑的典雅到磁灶窑、德化窑的历史回响,学生们不仅见证了陶瓷艺术的璀璨辉煌,更深刻体会到了坚守与传承的工匠精神。
探古寻今,访瓷撷英
“中国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这座闻名遐迩的官窑之地、响彻中外的“瓷之国”,正奋力走出一条具有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新时代特征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路子。在陶溪川,队员们见证了老窑址与旧厂房的再生,成为培养瓷艺新秀的工作室、孵化创客的新平台。这里不仅展示了历史街区的演变,更彰显了传统技艺的延续与创新。在陶阳里,队员们漫步于历史悠久的老城里弄,探访明清窑作群,游览龙珠阁和御窑博物馆,感受到了文旅融合的辉煌成就。在国瓷红叶文化馆,队员们了解到景德镇陶瓷集团秉承传统、锐意创新,先后为北京、上海APEC国际会议以及平昌冬奥会制作专用瓷,让“红叶”陶瓷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明使者。

历史上景德镇是官窑,而磁灶窑则是民窑,它始于西晋,盛于宋元,衰于明清。清末,大量华侨回乡建设西式洋楼,为磁灶窑实现产业转型提供契机,此后磁灶建筑陶瓷业日趋兴盛。队员们了解到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兴建集美学村时就曾亲临磁灶选购建材,这不仅反映了磁灶窑的兴盛,也印证了其在建筑陶瓷领域的重要地位。

在欣赏许多精美的瓷器后,实践队员心生疑问:一抔瓷土是如何变成这一件件艺术瑰宝的?8月3日上午,在德化上古陶瓷有限公司,队员们亲眼目睹了现代陶瓷生产的全过程。从设计研发、模具制作,到坯料准备、注浆成型,再到上釉、烧制、抛光,每一环节都融合了工匠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力量。智能化车间的引入,使得陶瓷生产不仅高效,而且能够满足定制化需求。这种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为陶瓷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传承工匠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如果说欣赏一件件精美的瓷器是视觉与心灵的盛宴,那么与陶瓷大师的交流则是一场精神的深度对话。此次实践活动,学生们有幸拜访了青花山水非遗传承人郑勇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寇富平。这些大师们不仅技艺超群,更对陶瓷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情感。他们择一事,终一生,为赓续陶瓷文脉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与郑勇大师的交流中,学生们被他几十年专注从事青花山水创作的坚守所感动。在他现场作画时,学生们发现大师的每一笔看似随意,却暗藏匠心,灵动的笔触让静止的山水生动起来。寇老先生坚守建白,年轻时曾参与修复失传已久的建白瓷技艺,如今虽处耄耋之年仍继续发挥余热,每天研究创作高品质建白瓷。队员们都感慨道:“寇爷爷的工作热情、工作强度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他对艺术的卓越追求、做事情的那股劲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学习。”

手拉坯技艺作为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其复杂性和高要求让学生们对制瓷工艺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德化新秀园的手拉坯体验中,队员们深感制瓷之艰难。带队老师石林伟在体验过程中多次拉坯均以失败告终,不禁感慨道:“起先以为手拉坯是件挺容易的事,可当自己亲自去实践的时候才深刻地明白制瓷是一门大学问,需要长期练习、长年累月的积淀。这次手拉坯的体验让我对那些数十年如一日投身陶瓷艺术创作的匠人们更加敬佩。”
回顾这一周的行程,学生们从古老的窑火中汲取灵感,从现代的设计中感受创新。通过与大师们交流,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那是一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对传统的热爱与传承、对创新的勇于探索,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一件事情付一生”的情怀。正是这种工匠精神,让陶瓷艺术得以历久弥新,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队员们在实践活动结束后,都表示要将这份宝贵的经历带到学校中去,为传播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贡献青春力量。
陈嘉庚先生曾言:“世界任其如何变动,我国固有之文化精神,万不能残缺。”未来无论我们身在何方,这段实践经历都将成为学生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不断前行,传承匠心,创造美好。(石林伟 郭堃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