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儿女,奋进争先。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的赶考路上,福建广大妇女和家庭将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以奋斗诠释担当的感人故事。
“闽姐姐”微信公众号开设“福见故事传万家”专栏,结合具有福建特色的家庭十种“传家福”,展播我省广大家庭的家风故事,以传家福见证八闽好家风、以好家风传递千万百姓家,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发挥“她力量”,凝聚“家合力”,共谱“家篇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传家福”之“文明福”龙岩杨芳、谢远忠家庭。
人物名片
杨芳,连城明清牌匾陈列馆馆长,匾额文化研究专家;谢远忠,匾额收藏家。其家庭获评福建省最美家庭称号。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二十多年来,谢远忠和杨芳初心不改,不计得失,竭力收藏匾额,保护历史文物,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5年,福建省成立了第一家以匾额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连城明清牌匾陈列馆。该馆是福建龙岩连城县的重要文化名片和对外宣传文化窗口,被列入龙岩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孝廉文化教育基地。展馆撷择了杨芳夫妇历经艰辛抢救和保护下来的明清时期客家地区300多件珍贵文物。内容涵盖科举、功名、寿庆、堂号、民俗诸多门类,极具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对于保护文物、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挖掘文物的历史价值
匾额是悬挂在中国古建筑门楣或墙上的题字方形牌,它将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被称为“门楣上的家国、梁柱间的文脉”,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但长期以来,大量珍贵匾额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甚至成了搭建猪寮鸡舍的材料。杨芳对此十分痛心,也因此毅然踏上了匾额的收藏和保护之路。

谈及收藏的初心,杨芳说,收藏是一个探寻和走近历史,让每一代人从中感受历史、感悟初心,提升个人品位和修养的过程。于她而言,意义不在于收藏了多少藏品、价值几何,而在于把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出来,给后世子孙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当被问起开馆为何选在连城而不是人口众多的城市时,杨芳的话匣子便打开了。连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便属中央苏区县之一,也是红军长征前东线最后一役——松毛岭战役发生地。当年全县97%的村庄已建立红色政权,1万多名连城子弟踊跃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可以说,这是一片有着深厚红色历史渊源的土地。身为土生土长的连城人,我要为这片土地做点自己的贡献。”后来,杨芳找到了当地政府,把自己的初心和想法与负责同志沟通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讲好背后的文化故事
杨芳是一名党员,原本有着稳定的工作。自从选择了收藏与保护文物这条路,她便辞去原来的工作,到连城县博物馆当起一名普通的讲解员。她与丈夫谢远忠起早贪黑,遍访连城县寻找匾额,并拿出多年的积蓄贴补收藏。

杨芳说,收藏的过程有苦亦有甜,有挖掘和探索藏品文化底蕴时的喜悦,也有在传播匾额文化时遇到的困难……凡此种种,其中的艰辛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和感受的。
收藏匾额,传播匾额文化,考验的不只是眼光、学识、品味、境界、心性、定力,更关键的是,考验了党员干事创业的初心和恒心。杨芳、谢远忠夫妇是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曾卖掉房子,向亲朋好友借款,向银行贷款,只为心中那份热爱。在收藏事业取得成绩时,他们也曾拒绝他人高价收购藏品的诱惑。可以说,杨芳、谢远忠夫妇是靠着执着的精神和收藏的初心一直支撑到今天。
近年来,连城县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杨芳、谢远忠夫妇的努力下,连城县博物馆开设连城明清牌匾陈列馆。他们收藏的匾额终于有了可以传播的窗口,杨芳也将个人事业融入到了国家文博事业发展的大潮中。
杨芳常年在连城县博物馆义务讲解匾额文化。从2017年开始,她在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外文学院,上海华夏盛德礼商书院为在校学生以及全国各地的领导干部、企业高管等讲授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敬以持身举止青天白日,和而谐众襟怀霁月光风”——这是谢远忠家庭的家风家训,悬挂在家里客厅的醒目位置,并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遵循。在好家风的耳濡目染下,女儿谢雨汐以优异的成绩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国,成为中国农业银行厦门分行一名优秀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