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正文

以能动之姿 寻善治之道

  中新网福建新闻10月7日电 (柯蕾)面对纷繁复杂的纠纷,怎样更好实质性化解矛盾,避免“程序空转”,减轻群众诉累,防止“一案结多案生”,是法官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秀屿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法能动履职,着力构建源头预防、非诉化解、诉讼断后的全链条闭环式诉源治理新格局,促进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彰显法院担当。

  广借外力,在源头预防、基层治理上求实效

  “你把石头堵在路边,我的沙石车怎么过去?”

  “路又不是你家的,我这些石材为什么不能放在这里?”

  近日,秀屿法院运用“三官一律”机制成功调解一起“积怨”20多年、涉及16户村民的农村道路土地矛盾纠纷。

  秀屿区东庄镇的卓某甲欲修建紧邻自家房屋后的道路,但邻居卓某乙不肯,多次堆放石头堵路,二人争执不下引发冲突。该纠纷被上报至网格中心后,秀屿法院法官叶锦荔与“三官一律”工作小组其他工作成员第一时间来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

  一名村干部指着涉案道路向叶锦荔介绍道:“叶法官,你看这条道路沿边有十多户村民,道路本身就窄,只要有一户在道路旁堆放杂物,车辆就无法通行。这些年来,隔三岔五就有乡亲因为通行问题产生纠纷,我们村干部多次出面调解、协商解决,但到现在也没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2001年左右,卓某乙盖房,当时因为这条道路与邻居发生纠纷,导致盖房延迟。之后,周边邻居盖房时,大家开始互相牵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常常发生纠纷。”周边村民向叶锦荔说出卓某乙堵路的缘由。

  经向村干部、周边邻居了解后,叶锦荔注意到,涉案道路涉及多户住宅,且纠纷均是因道路通行问题所引发。为了防止“一案结多案生”,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他启动“三官一律”联调机制,召集双方当事人和周边邻居代表就涉案道路进行现场调研、会商解决。

  会上,大家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诉求一一诉说。“大家都是几十年的邻居,因为这条路也闹了几十年,实在不应该啊”,涉事群众对此表示很苦恼,其他人纷纷附和。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都是厝边隔壁,要为后世子孙留下好口碑”,叶锦荔耐心地为群众分析利弊、释明法理,通过摆事实、讲乡情,拉近大家之间的距离。

  卓某乙听完,初步答应不再堵路,但同时提出将道路进行全部硬化的新意见。因该道路涉及村民人数较多,整条道路硬化需要较多资金,同时也要征求大家意见,并动员部分群众让出土地或置换土地。于是,资金筹集和土地协调成为叶锦荔面临的新困难。

  为此,“三官一律”工作小组多次组织村乡贤、老人会进行多方会商,最终调整1.2亩土地,筹集资金34.6万元,涉及道路的16户人员终于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了修路协议。

  “这么多年过去了,真没想到能够如此圆满解决。”涉事群众就纠纷的化解、道路的修建、乡情的弥合对叶锦荔和“三官一律”工作小组其他成员们表达了感激之情。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今年以来,秀屿法院共派出33名业务骨干下沉一线,按照一对一、多对一对方式开展挂钩服务315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50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53人次,联合公安、检察院等化解矛盾纠纷37起。

  汇聚合力,在机构协同、多元解纷上求实效

  “兄弟俩因为这个事情闹了二十几年,谢谢你们帮我们打开心结,消除了多年的隔阂。”

  “好多年不常来往了,今后一家人总算可以坐下来一起吃顿饭,重温亲情。”

  当事人双方签署调解协议后,轮番向黄法官和调解员握手并表达感谢。这一幕发生在秀屿区埭头镇“5+2”调解中心的调解室内。

  林某甲、林某乙是一对亲兄弟。上世纪九十年代,林某甲、林某乙的父亲将两栋毗邻的旧房屋分家析产给兄弟俩各一栋。今年,弟弟林某乙因家庭人口增加欲翻建房屋,但哥哥林某甲却以房子属于家庭共有财产为由阻扰弟弟翻建房屋。于是,弟弟诉至秀屿法院埭头人民法庭,请求确认涉案房屋分家析产归其所有。

  经办法官黄翔接到案件卷宗后,考虑到当事人双方是亲兄弟,采取对簿公堂的诉讼流程可能会使原本已经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难以修复,该纠纷更适宜采用气氛缓和的调解模式。于是黄翔迅速联系埭头“5+2”调解中心的特邀调解员“老谢”,参与庭前联合调解。

  调解室内,兄弟俩各执一言。弟弟先是拿出了两张房屋现状的照片摆在桌上,说道:“当初分家的时候,父亲已经把这栋房子分给我了,哥哥也分了一栋,前几年他翻建了房屋,但现在我们一家五口人,还挤在这间破旧的房子里。”

  林某甲立即反驳道:“这个房子是爷爷留下来的,是家庭共有财产,而且当初我对这个房子的建造是有出资贡献的,这个房子我也有份。”

  原来,当年分家时,两栋旧房屋都亟待重建,因弟弟尚无经济能力,父亲便为弟弟建造房屋,哥哥出力的同时还垫付了7万元。父亲答应哥哥,将来通过其他方式补偿这7万元。后来由于客观原因,导致父亲的承诺未能兑现,弟弟内心认为哥哥此举是出于兄弟情谊,也未能及时向哥哥补偿。兄弟俩因此产生隔阂。

  现哥哥认为弟弟如今有钱翻建房屋,应需归还当年其垫付的7万元,且当年的7万元早已翻倍,弟弟应该连本带息返还30万元。弟弟认为哥哥的要求太无理,只愿意补偿3万元。

  双方都有理,“公约数”如何把握?双方立场差距巨大,怎么使双方向对方靠拢,减少分歧?

  多次的电话联络、面谈,反复地沟通、传达,使调解工作有了初步进展。但双方各自想法、情绪激烈等不可控因素又导致调解工作横生枝节。

  翻阅卷宗,黄翔注意到除了已经分配的两栋房屋外,弟弟房屋后方还有一间简易房,分家析产时并未列入其中。于是他打算再次约谈双方。不同于第一次的“面对面”,这一回,黄翔和调解员采取的是“背对背”调解模式。

  “经过前期的现场勘察,你们之间还存在其他未明确的权属争议,如果继续争下去,只会衍生出更多问题,增加诉累……”面对林某乙,黄翔劝解道。

  “你现在住的房子也属于家庭共有财产,既然实际享受了分家析产,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啊。另一方面,这笔补偿款是父亲对你的口头承诺,从法律上讲,口头承诺往往难以举证,维权具有一定难度……”黄翔耐心地向林某甲分析案情,释法说理。

  “老话说,上阵父子兵,打死不离亲兄弟,千万不要为了一点钱,断了亲。”“哥哥当年确实为家庭作出了一定贡献,喝水还不忘挖井人呢,何况这还是你的亲哥哥。”调解员老谢从兄弟和睦方面动之以情进行劝说。

  最终,在黄翔和老谢的劝导下,兄弟俩终于解开心结,化干戈为玉帛,当场签署调解协议。弟弟愿意一次性支付给哥哥房屋及土地补偿款9万元,协议同时对分家析产的结果进行明确,并对现有房产重新进行划界。

  至此,一场长达二十余年的兄弟阋墙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5+2”调解中心是秀屿法院延伸“枫桥经验”,与地方党委政府联合打造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村社干部、调解员等群体充分发挥接地气、熟民情的优势,法官对调解工作提供法律指导,通过多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效果,共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该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170件,已调解148件。

  深挖潜力,在定分止争、案结事了上求实效

  近年来,秀屿法院始终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原则,最大限度促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深化繁简分流改革。完善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标准及程序衔接,主动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简易程序,缩短审理时间,为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加码提速”。今年以来,快审团队共审理案件2036件,简易程序适用率为95.7%。

  专门化审理优化指标。通过组建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专业化审理团队,实现买卖合同纠纷归口审理、集中审判。今年以来,共审结买卖合同案件401件,标的额达1.23余亿元,平均审理周期同比缩短17天。

  快审速裁提质增效。探索实施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要素式庭审+文书”集约审理模式,集中时间多案同审、多案连审,确保全流程、全环节无缝衔接,极大地压缩了办案周期,实现了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双赢。今年以来,金融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24天。

  下一步,秀屿法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能动司法理念,坚持“公正与效率”主题,构建好“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新格局,积极推动司法力量嵌入矛盾纠纷化解全周期,推动诉前化解纠纷持续上升、万人成讼率持续下降,真正实现让司法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完)